本来是不想聊这个话题的,很容易让人觉得博主似乎好像在这方面非常有话语权似的,进一步激起大家的反感,说“你也配!”。

不过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被问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我和大家的情况比较接近,都是上班族,利用课余时间抓学习,业余爱好跟大学专业也没啥关系,偶尔还能写点东西,很多同学也想借鉴一下,所以我今天就豁出去了,不要脸了,跟大家分享下。此外,标题里有个“非广告”,主要是担心大家觉得我这文章是不是要卖保健品或者什么网课,真不卖。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看书到底有用没?

这事按理说是不用说的,但是吧,不知道为啥大家一直在怀疑这事,我这两年搞公众号搞微博,认识了不少自媒体大V,他们的阅读量,真是杠杠的,马前卒前段时间说他每年都得浏览几千万字,其他自媒体大V也一样,文章都是阅读砸出来的,忘了谁说的: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能想出啥来。输出依赖积累,这本来是常识来着。

此外很多人纳闷有了搜索引擎,我看书干嘛,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你会发现,搜索工具本身是个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必然依赖使用工具的人,比如给你套木匠工具你能做个柜子出来吗?搜索引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证实”你的想法,或者确认一个疑点,如果你对一些问题理解不深刻,根本都不知道该搜啥,大家感受下是不是。

咱们接下来说下怎么日常抓学习,怎么能在工作间隙看点书呢?

我的方法叫“抢占式”,这是个操作系统的专用词汇,啥意思呢?我早年发现最难的事就是开始做一件事,也就是有点闲工夫了,准备看会儿书,但是转念一想,要不先玩一局《绝地求生》,玩完绝地求生了,又转念一想,要不看几个抖音小视频,跟基友聊两句。。。。每天就是这样就过来了,总体来说,看书抓学习这事每天都抢不到“时间片”。

所以吧,我每天强制要求自己一定要看两页,看完两页再干别的,这样看书这事就每天都能抢到时间片,一旦拿起来,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了,我买了一套《英国史》,一千多页吧,每天看两页应该得看两年,不过开始看一个月也看了近一小半了,潜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件事的核心就是每天目标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协了,不要太为难自己,你不为难他,他才给你干活,嗯,是的,你体内住着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沟通。

此外要对自己奖励,持续多长时间搞定一件事要给自己奖励,比如坚持了三四十天每天看两页目标达成了,就奖励,完全把你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有惊喜,你会发现你完全不了解你自己。等到坚持一两百天,习惯了就好了,大脑会给习惯性的动作修“高速公路”,神经学上认为包裹神经的腱鞘会加厚,消息传播会加快,形成条件反射,就跟刷牙剃胡子似的,坚持一年后每天不搞搞还挺难受。

此外就是学习套路的事,很多同学说,我想了解XX史,该从哪开始?

感谢这个好时代,如果你对看书不大热诚,完全可以从看纪录片开始,比如英国史,就可以先看BBC的纪录片,先把骨架搭起来,然后再看专题方面的书,什么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英荷战争,一点一点填充那个框架,慢慢就饱满了。

对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当代史,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来。当然了,很多人都说一个问题敏感材料都被禁了,怎么抓学习呢?其实吧,博主可以非常负责的说,98%的东西他们禁不了,如果你真的感兴趣,完全可以搞起来,先把框架搭起来,知道历次护法运动,北伐,济南惨案,中原大战,918,历次反围剿,长征等等的这些事的前后顺序,把人物弄清楚,然后再通过专题填充细节,至于那些敏感内容,你接触到这个领域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去哪找了,时间这玩意过得很快的,转眼就是五年后,今天的一个选择,五年后你可能就是某方面专家了。

这也符合巴菲特的那个说法:一个小小的雪球,在漫长的雪坡上往下滚,越滚越大,加速度、冲击力,规模都是呈现出加速度的扩张,只是需要每天的往下滚,日积月累。

而且吧,如果真能用业余时间吃透某一本书,多看几遍,非常有裨益,比如前几天跟一个知乎大V唠嗑,他说早年看到说毛主席从北大图书馆借了一本《资治通鉴》看了好几遍,这些年重新认识毛之后,他也去买了一套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用了一年时间看了两遍,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现在写文章更加溜了。没必要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一年要看五十本,没必要,吃透两三本就非常不错了。多说一句,金庸也是看过好几遍的资治通鉴,他自己说看完之后对权力,王朝更替,人性都有了深刻理解,并且成功预测了法律建国后的很多事。

说到写文章,再说几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看完什么东西之后随手写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越写越利索,而且对思维的训练也非常厉害,让知识条理化,让大脑清晰化。尤其是跟时间叠加起来,你做一件事,做一周没卵用,两个月也没卵用,但是如果能折腾五年,绝对能折腾出点啥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有感觉,为什么写东西没感觉呢?一方面是写的少,大脑没形成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点如果大家有心,可以每天写写微博,看两页就写几十字,时间长了有奇效,我当初就是在微博写读书笔记,后来到现在竟然有了二十多万粉围观,也真是,意外的收获。其次是大脑储存太少,需要大量的阅读来解决,这个急不得,慢慢来吧。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说,看完书就忘了怎么办?这个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看待:

1、看了就忘是正常的,尤其是第一次接触某个领域,全是新名词,不忘才是奇怪事,不过吧,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依赖“冗余”,也就是你知道了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之后,这辈子你都会写茴香豆了,你从一百个角度见过大象,你都能认得出大象的骨头,但是惊鸿一瞥过一个鳄龟,脑子里可能完全想不出来这玩意有啥特点来着,信息也是这样,你从不同人不同角度获取对一件事的描述之后,这件事就彻底固化在你脑子里了,想出错都难。

2、专业写文章那些人也都是记住哪个知识点在哪本书,有个大概的印象,如果需要的时候,想起来该去哪查就可以了。这里有一个小问题,百度和谷歌搜不出来的东西多的去了,因为绝大部分知识受产权保护,还在书里,没有放到网上去,而且很多很多的东西都在VPN网络里,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私网”,比如各个大公司内部都有很多非常好的技术文档,只能在内部流通,外边的人是看不到的。

再说下英语的事,这玩意我比较有心得,因为我还承担着我们公司对外的一些培训业务,平时偶尔还得给印度人,俄罗斯人培训,所以英文还是挺能说的,而且偶尔写文章采用一些英文材料,很多小伙伴询问怎样快速get到这个技能点。

之前文章中好像讲过,最主要的就是单词,而且单词不能是四六级,盯着一万五左右发展,等背下来一万五单词来之后,美剧就基本上能听懂了,英语材料也就能懂了。我的一个大牛师兄说,“对于学英语来说,除了单词,其他的都是奇技淫巧”,这句话早年听着非常极端,这些年越想越有道理了,分享给了不少人,坚持下来的都反馈很好。

怎么背呢?我的办法叫机械背,也就是把每个单词都抄三十遍,非常机械,再过几天再抄几遍,非常耗时间,不过拿时间换空间,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基本上一辈子都忘不了。不过这个过程非常乏味,我一般听着小说背,大学时候把《明朝那些事》和《鬼吹灯》都听了之后好像就背到一万几了,嗯,是的,背单词不大需要脑子, 需要持续刺激。大家可千万不要太过对“英语环境”着迷,我认识不少人,在美国呆很多年其实英语也一般,主要还是单词量一直没上去。

现实生活中,你很少能看到一句话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起来不知道什么意思,英语也一样,考研的时候有“长难句”一说,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需要那玩意。至于口语,我的理解是放下面子就可以了,我在国外呆过很久,其实美国人很多地方说的英语也一塌糊涂,应该向印度人,日本人学习,只要你开口,老外基本都能听懂你在说啥。至于口音这玩意,没必要克服,东亚人基本上这辈子都克服不了,放弃治疗就好了。

今天先到这里吧,希望能帮到大家,下一期我们继续黄埔往事,又写了不少了,可以发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