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高原之中的黄土高原,未以风光取胜,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凭借苦难深重的生存史以及光耀千秋的革命史,一跃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精神高原”。在这片精神高原上,世代生存着一个极其特殊的城市,它就是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城”的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20世纪上半叶,累积的苦难在黄土地上爆发,最苦难的地方变成了革命的策源地。从此,延安不再是延安人的延安,它变成了整个共和国的“精神家园”。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代际理解从来都是社会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人的情感流动起来,才会有绵延不断的文化史。把黄土高原母亲城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告诉我们的后代,这既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10月31日至11月1日,本着文化传承的理念,西安春秋国旅研学中心组织航天618中学高中一年级的数百名学生,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红色研学之旅。此次红色研学之旅共分为三大篇章:

第一篇章: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枣园、杨家岭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1996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纪之火”火炬传递活动采集“革命之火”火种的仪式在枣园隆重举行。枣园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34000多件,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以700余幅照片及近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以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遗址发挥着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二篇章:以红色情怀为主题的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和延安科技新馆。

“知青”作为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早已进入历史档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也早已落下帷幕。但“知青”作为那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称呼,却反映了共和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别忘了,正是四十年前那位在延安梁家河下乡并担任大队支书的青年,他今天正在领导着21世纪的中国。

对苦难的回忆仍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继续,但苦难本身已经渐行渐远。黄土高原上的工业化以及科技化进程,已经让人们不再困守于墚墚峁峁的苦难生存空间。科技新馆的科技成果向我们展示了边塞古城延安所焕发的蓬勃生机。

第三篇章:以红色风情为主题的载歌载舞的陕北民歌和安塞腰鼓现场参与,并集体观看大型红色演出“红秀”。

“民歌自是穷乡好”,苦难的土地催生出了动人的歌声。从《东方红》到《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从《拉手手》到《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陕北民歌被学生们现场演绎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背诵《曹刿论战》里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到打着腰鼓亲自上阵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上践行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理念。

从十里洋场的爱国青年到革命圣地的热血战士,大型红色演出《红秀》里关于个人情怀与家国大义的完美融合让学生们在观演之后感慨万千。这,就是红色舞台剧的情感魅力。

这是穿越千年的红色之旅,这是课堂与课外完美结合的体验式教育,这是一段关于研学少年的红色记忆,它将见证航空618学生人生路上的成长轨迹。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强,则国强!(视点阿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