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编辑:暖通风向标

导读

hvacfxb

谁管、谁建、谁保障?

政策上有目标、使用上有收益、实践上有范例,目前从事余热利用的企业也不再少数,低品位余热供暖为何迟迟难发展?首先,或要从现行供热机制入手。

“我们虽负责工业节能,可以组织余热回收,但城镇供暖归住建部门主管,热源选择并不在我们手上。”上述天津工信委人士表示。

既有供暖现状难打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参与企业。一位供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曾想在北方某工业城市发展钢厂余热,实际操作时发现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供暖属市政领域,钢厂是工业领域,前后涉及住建、环保、工信、国资等多个部门。要获得许可只能挨个跑手续,跨部门、跨行业。然而,余热供暖暂时又无明确牵头部门,单靠企业力量很难协调。”

“此外我们作为‘后来者’,与当地供热公司要么竞争、要么合作。可大多传统供热公司并不愿意打破已有格局,更不会白白让出自己手上的用户。这样一来,我们只能开拓新市场,推进十分缓慢。”该负责人称。

其次是建设成本。除热源本身,引热企业还承担着配套设备、管网等采购和建设工作。“这是一笔不小投资。”上述供热企业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公司已建成项目中,真正用于余热回收及储热的投资只占总投资25%-30%,更多成本在于配套建设。“国家对此也有过补贴,但我们拿到手后实际交给了钢厂。前期洽谈中,取热方直接提出将此作为合作条件之一。”

烟台创元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午政也表示,建设成本的确将一批中小企业挡在门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可能觉得回本较慢,不屑于做;真正想做的中小企业又没有足够资金和规模。有时,导致余热供暖形同‘鸡肋’。”

而在运行层面,业内也有担忧。“低品位余热供暖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把热送出去。长距离输送到底可不可行?算上热损耗,经济性足吗?此外,余热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紧密挂钩,热源究竟能不能保证?”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教授付林指出,不少地区正是出于稳定性、持续性及经济性的担忧。

“相比其他因素,地方政府及传统供热公司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保障稳定供应。”一位业内人士也称。

热源、热网、热用户待统筹优化

优势与制约并存,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夏建军表示,从宏观层面余热信息的收集、统计,到微观层面的取热、整合、输配送及系统运行调节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好余热供暖,热源、热网、热用户及政府等各方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优化。”

就政策而言,迁西项目负责人、赤峰和然节能公司董事长宿颖波坦言,迁西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推进,还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根本上,我认为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节能意识、节能力度。实际上,节能增效是最快捷、最经济、最干净的‘第一能源’,首先还需政府‘这只手’真正抓起来,余热供暖才有发挥余地。”

宿颖波同时指出,从运行角度来看,低品位余热供暖的成本并不高,单位热量成本甚至只有个位数。“真正考验企业的是初投资费用,尤其长输管线建设。这需进行经济计算比较,及一定量的匹配,余热量、热负荷等任何一项指标偏小都不够经济。”

该说法得到了付林的赞同。他认为,即使将半径拉长至50-100公里的长距离输送,低品位余热供暖都有可操作性。“通过常规取热方式成本的确较高,但通过一定的技术及工艺优化,目前已可在此半径内降低输送成本。”

付林表示,包括余热、地热、空气源热泵等热源在内,运行时都要靠电能等常规能源驱动,实现同样供热及节能效果的前提下,余热所需成本最低。“即使暂无大力度补贴,与气、电供暖相比,余热也具备经济性。”

对于热源保障,夏建军提出“热源互补”的方式,通过调峰、 备用热源等进行补充。“例如将工业余热作为基础热源,热电厂的热和电及天然气协同运行,共同形成区域大联网,既能解决解决供给侧需求,也可实现节能减排。”

“先调研,再规划实施,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中益能储热技术集团董事长助理胡浩以辽宁葫芦岛项目为例称,“设计初期,我们充分调研、核算了当地工业企业的余热限值,并将错峰停产、设备检修等突发状况全部考虑在内,做足准备与预案。2016年运行以来并未发生挺热,此外即便真的出现断供,应急预案也能及时跟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