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长乐海丝史迹,探寻郑和船队留下的足印

N海都记者 陈晋/文 马俊杰/图 实习生 刘凯文

海都讯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航海时代,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如果说,明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起锚地,那么,长乐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长乐,别名吴航,从名字上就与航海有不解之缘,位于长乐的圣寿宝塔、天妃灵应之记碑、登文道码头这三处“海上丝绸史迹”又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所发生的故事。

郑和多次下西洋的登文道码头遗址

天妃灵应之记碑 郑和下西洋最权威史料碑刻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长乐区郑和公园,探访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天妃灵应之记碑,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详细记载郑和七下西洋经过的历史古迹。

郑和史迹陈列馆

据悉,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明宣德六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其中,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1930年,一农民在南山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偶然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1937年抗战爆发,该石碑被运往南平保存。其间,天妃碑先后存放于县民众教育观和吴航小学,1985年收藏于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

圣寿宝塔

圣寿宝塔 郑和船队出入闽江口的航标塔

记者还了解到,当年,郑和船队每次开洋出海,都会在长乐一个叫太平港的地方整训,伺风开洋。在太平港驻泊期间,港口曾楼船如林,旌旗蔽日。

为了一览整个太平港船队情况,郑和经常登上位于南山的圣寿宝塔,远眺太平港,且在每次出入闽江口时,郑和也是凭借圣寿宝塔的位置来确定航线。

郑和史迹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因圣寿宝塔对郑和开洋出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往返泊舟太平港时,他多次出资修葺圣寿宝塔。

登文道码头,郑和曾多次在此出海下西洋

登文道 寓意登上文官仕途

“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这是流传在长乐当地的民谣。这道头指的就是长乐区潭头镇文石村的登文道。

昨日上午,记者又来到文石村北侧江边,找到了隐匿于石块中的“登文道”摩崖石刻,其横额隐约可见刻楷书“皇明 登文道”五个字。

村民林女士介绍,“登文道”旁边,就是登文道码头,是以前长乐客商出远洋的始发地,也是古代福建士人赶考出入的码头。

史料记载,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取名登文道,表明这里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在此设祭开洋,这里也是他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

登文道还曾是古代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岛的码头。目前,它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编辑:小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