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

近期,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我愿意”的文章,记载了为我国核物理领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通过“我愿意”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中国核物理事业的从无到有、艰辛发展到成就辉煌,不单单是哪一个领军人物的一柱擎天,而是整个英雄群体坚定信奉一种信仰,发扬一种精神而得来的。我们要铭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千万个王承书共同拼搏奋斗凝聚的璀璨结晶。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此文而只为表达对王承书院士的崇高敬意,同时向和她一样为祖国利益默默付出奉献甚至牺牲的所有民族英雄致敬!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55年前,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背后,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年近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从零开始,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她是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一生许国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王承书从小有着极强的数学天分,她在1941年就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留学期间,她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导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王承书却于1956年回到了祖国,和她一起回来,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回国后,她在笔记中写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洁净能源,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王承书从未接触该领域,46岁,专业已经定型,此时转行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经过两年钻研,王承书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第二次选择,仍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然而,这次的选择意味着她要从此隐姓埋名。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这一年,王承书49岁。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成功的关键。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这一次,她还是坚定地“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

一生积蓄捐给希望工程

由于长期操劳,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因为保密的原因,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1994年,在一次采访过程中,王承书说,“自己觉得做人还是比较正派,但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好党员”。

当时,王承书已收到病危通知,她留下遗嘱: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1994年6月18日,

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王承书走了。

我愿意!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一生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王承书院士生平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籍贯湖北武昌,不久,

阖家迁居北京。王承书与丈夫张文裕

1930年,王承书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

1934年,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1936年,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Uhlenbeck,George Eugene)。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至1956年)。

1946年,王承书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曾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至1956年)。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58年)。

1958年,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61年,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至1965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王承书担任华北605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至1978年)。

1978年,王承书担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高级顾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离心和激光分离铀同位素两个专家组组长,兼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连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至1994年)。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