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生娃合适?有人认为赶早不赶晚,也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大于一切,还有人说一切随缘最好。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与见解都不同,但生活中的实例才是最好的佐证。

一个24岁当妈,一个33岁生娃,原本亲密无间的闺蜜,被差异打败了

王嘉与她的闺蜜佩奇同年同月出生,又同住一个家属小院,两个人自小到大就是形影不离的好姐妹。

读大学的时候,王嘉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两个人陷入热恋后不可自拔,大学一毕业,24岁的王嘉就火速结婚生子,之后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以老公和孩子为大。

闺蜜佩奇大学毕业后就则选择了留校读研,之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别说结婚生娃了,佩奇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到30岁那年,佩奇因为工作原因结识了现任老公,两人恋爱一年后结婚,在佩奇33岁才宣布升级当妈。

王嘉与佩奇这对原本的好闺蜜,因为各自人生轨迹的不同,大家各有各忙,大家鲜少联系。

一晃又过去两三年,35岁的王嘉与闺蜜佩奇在老家的家属院相遇了。

李佩奇牵着小女儿,小女儿穿着漂亮的粉色公主裙,落落大方朝着王嘉点头问好。

“你把女儿教育得真好,大城市果真是能够长见识。”王嘉见到李佩奇母女俩,内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王嘉也是大学毕业,但毕业后留在老家这种小城镇,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温饱不愁,就是生活乏味,从来顾不上梳妆打扮,和光鲜亮丽的佩奇站在一起,自己灰头土脸就成了黄脸婆。

“你也不差,你看你身段保持得多好?孩子都这么大了,跟姐妹花一样。”佩奇笑着安慰王嘉。

“唉……”王嘉叹了一口气,看了一眼只比自己矮了半个头的女儿,与佩奇女儿的矜贵比起来,自家女儿就显得羞涩、内向,因此王嘉只当佩奇是面子上的客套话。

原本两小无猜的闺蜜,因为现实间的差距,而缺少共同语言,不过寒暄几句,就互道珍重了。

闺蜜二人或许等于是现代两种不同阶层的女性缩影,不管是早生娃还是晚上娃,都会因为生活而现状而羡慕对方。

早生娃好还是晚生娃好?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一、生育年龄

根据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显示,女性在24-29岁是生育的黄金年龄,这个阶段生子因为卵子质量高,生出来的孩子不仅健康,而且质量高。

随着女性年龄增加,身体机能衰减,不仅是自然受孕率开始降低,怀孕后出现风险概率也开始提升。

超过35岁的女性,被定义为高龄产妇,生育风险增高数倍,分娩对女性身体元气大伤,产后恢复慢。

二、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是生娃的一个硬性指标,生娃前的孕期产检、生产、产后坐月子等都需要花费,更大笔的支出是在孩子出生后,衣食住行加上教育经费,让很多年轻没有积蓄的父母捉襟见肘。

晚一些生娃的夫妻双方事业稳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养育娃方面可自由支配的经济要灵活许多,孩子也可以在更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应该也要纳入女性生育前的考核指标,有的夫妻是冲着“结婚就要生娃”的目的办事,婚后积极进行“造人大计”。这种情况在一些大龄闪婚女性或者受传统思想较重的偏远地区女性中非常常见。

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急于生娃,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生娃后生活琐事增多,反倒是增加了夫妻双方的摩擦,以至于家庭关系更加混乱。

建议缺乏恋爱基础的夫妻,在婚后2年后再考虑生子,这个阶段家庭关系稳定、婆媳关系融洽,这样情况下接纳新生命的到来,是最适合的时机。

早生娃还是晚生娃这个话题从来都没有所谓“正确”答案22岁生娃、32岁生娃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需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一定要理性生育,当下社会与人生规划的平衡点,给自己一个清晰明了的定位,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各自各精彩,祝每一位家庭都能顺利迎接生命中的小天使。

今日话题:宝妈们,你们觉得早生娃好还是晚生娃好?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