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 · 建筑

这些年由于民宿浪潮的兴起

越来越多特色乡建得以呈现

这些生根在乡野的特色建筑

融于自然、如诗如画

▼ ▼ ▼

大乐之野庾村

大乐之野庾村店有个别名,叫小镇姑娘,首先是因为它就在镇上。莫干山镇庾村,是分叉到各个村子的必经之路;而“小镇”这个意像,也是大多数人出尘入世的理想生活状态。

比城市幽静,比山野丰富。

大乐之野·谷舍

没有邻居,没有周边,

这是一座被山谷和樱花包围的房子。

大乐之野·谷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四明山的一个山谷露台。

一如既往,大乐之野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反而给了人们身处美好之地的惊喜。建筑整体风格延续大乐之野原本的简约时尚风,镶嵌在山谷里,却显得合情合理。

大乐之野 • 谷舍精品民宿

柿林古村,属浙东峡谷地貌,光照和雨水充沛,地表植被多样且覆盖率高。柿子、樱花、竹笋、茶叶是古村重要的经济农作物。四面环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村更具神秘感。古村一直以厚重而交织的底蕴与纹理探寻蹊径,希望通过一个个精品民宿的建成带动其旅游产业的发展。

大乐之野 · 谷舍精品民宿选址于柿林古村,室内设计由DAS Lab设计完成。该项目地形是典型的高山台地,四周高山峡谷,中间岗连坡平。俯瞰周边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场地内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建筑群的布局是类似”卫城“的设计手法,保证了内部活动空间的安全感。22间客房的开窗均朝向外围,留给室内的是直面外部的自然景观。

千岛湖安麓

安麓的第三家——千岛湖安麓的84栋徽派别墅就错落有致的分布于此,一副与世无争却又舍我其谁的独有气派。

白墙黛瓦,淡墨轻岚。

这是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

据说酒店整体灵感来源于吴冠中大师的水墨江南画,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已无限贴近。

建筑由已故设计大师 Jaya Ibrahim 与师承安缦的冯智君联合打造。

别墅以白墙为底,黑瓦勾线。

将吴冠中先生水墨江南的神韵搬到了千岛湖旁。

“84栋别墅”

这才是小试,著名室内设计女大神Coonie Puar的高深功力更体现在84栋一线湖景别墅里。

坐拥两个私密半岛,为显示入住的尊贵感,千岛湖安麓没有单房只有别墅。84栋大小别墅全部面朝一线湖景并不意外,作为低调的奢华国牌,这样的基础配置更是理所当然。

故事随岁月流淌,千岛湖的山一直在,只是多了湖,多了看湖的人。

由历史中看湖,或许才是最最最美妙的姿势吧。

杭派民居当代村落

该项目尝试用一种抽象、写意的符号,构造出一种在空间上有收有放,有院落也有巷弄,具备江南神韵的当代村落。

在建筑形式上,这片杭派民居就是借鉴了画家吴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样,以其微曲而优雅的屋顶线条为切入点,形成一条条连续而不对称的曲面屋顶。

在设计中,设计师将江南民居中曲线屋顶这一要素作为切入点,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构,形成连续的不对称的曲面屋顶。

整个设计过程之中,通过与村民的深度交流与自身体验,从村民的切身需求出发,为之后的村落有机生长创造充分的条件与可能。

材料上,则选用最为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配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等,减少对木头、夯土和石头的用量,既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日常使用与维护。

未迟精品民宿

冷暖度

有关建筑空间的“冷暖度”可分为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从物理层面来讲,建筑空间本无温度的意义,因为它等同于气温。但借由人的触感,材料的导热能力和质感使人产生“冷”和“暖”的主观感受,从而形成对特定材料的共同潜意识的温度感知力。因此,即使未与建筑有直接接触,仅从视觉上对其的温度感知也应运而生。这种因材料本身引起的对于冷暖的感知便是其物理性的冷暖度。

冷暖厅概览 ©赵奕龙

建筑外观 ©唐徐国

暖结构

暖亭取材于最常见的木材,木材给人温暖之感,是自然力通过时间累积长成的材料。中国人积累了大量木作的技术,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虽然以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观点审视之,其材料的结构效率不高。但中国传统木构体系的审美和志趣都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

暖亭南立面 ©唐徐国

暖亭北立面 ©赵奕龙

北立面细部 ©赵奕龙

暖亭内部 ©唐徐国

在暖亭内部远望 ©赵奕龙

暖亭结构细部,散柱的方式模糊了柱的比例关系 ©唐徐国

天窗的光线塑形使整个空间如沐暖之气 ©唐徐国

暖亭柱子构造

柱子穿透楼板 ©赵奕龙

冷结构

不同于木质的温暖,“金”属给人冰冷之感。从巴黎世博会机械馆的柱脚,到柏林美术馆的柱头,金属因其强大的力学性能,改变了木石砖需要靠数量叠加才能获得的结构强度。金属材料产生了大量奇观式的结构形式,但金属终究给人一种冰冷的气氛,从身体上产生一种排斥力。如果说暖结构是一种引力关系,冷结构则是一种疏离之感。

冷亭外观 ©赵奕龙

冷亭外观 ©唐徐国

冷亭北立面 ©赵奕龙

北立面细部 ©赵奕龙

冷亭泡池 ©唐徐国

从冷亭泡池望向室外 ©赵奕龙

冷与暖,不只是物理属性,更是一种现象的感知,不以空气的温度为计,却以空间的气韵让人冷暖自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