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君王在位时,往往会提前选定继承人,这个未来的皇帝叫“太子”。有了太子,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嫡位争夺,大家会一致认为太子就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所以,建立储君就是每个朝代的一件大事。

满清在入关前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汉人在文化习俗上有诸多不同,从未有过提前定立太子的惯例,所以,即使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依然采用贵族公推的方式选定大汗。
入关后,清朝的贵族迅速汉化,文化习俗与规章制度也受到明显的汉化影响。康熙十四年底,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就是一种汉化的表现。

康熙继位时很年轻,他当父亲时同样年轻。他的第一个儿子在康熙六年诞生,但不是嫡子。在康熙的众多皇子当中,又嫡又长的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胤礽。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孝诚仁皇后因生他时难产于同一天去世,康熙悲痛欲绝,为此还“辍朝五日”。

第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册封大典极其隆重,除了祭祀天地、社稷、太庙外,康熙还特地昭告天下:“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为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清圣祖实录》”
事实上,康熙当时之所以立太子,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满清贵族的权力过重,甚至可以影响皇位交接,康熙此举也是一种削弱贵族权力的手段;
二、当时吴三桂等三藩作乱,朝廷受到动摇,康熙建储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也向天下表示他认同儒家传统文化制度,因为他立嫡长子为太子,一切礼仪程序都依古礼。

康熙立了胤礽为太子后,也确实想过要将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继位人,因此对太子的方方面面都格外关注。胤礽从小就要学习传统经典,康熙为他安排的老师都是当朝名儒,比如张英、熊赐履、耿介等人,除了文化课,胤礽每天还要学习满、蒙等语言以及骑马射箭。
此外,康熙出巡时,也会经常带着胤礽同行,为的就是增长他的见识,也方便亲自教导。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留胤礽在京城处理朝政,以训练他的处事经验。康熙对胤礽寄予厚望,对他的培养也是用心良苦。

然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宣布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谕”,“肆恶虐众,暴戾银乱”,决定废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一时之间,朝野议论纷纷,康熙的其他皇子也开始蠢蠢欲动,相互勾结,从事夺嫡之争。康熙眼看情形可怕,在废除太子半年后,又说胤礽“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已渐痊愈”,因而又恢复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复位后并没有改善父子关系与兄弟关系,相反,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争斗,终于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终于忍不住,再次废掉太子,骂胤礽“乖戾如故,卒无悔意。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康熙下令将胤礽幽禁,从此不再讨论立太子之事。

康熙两废太子的事,在历史上也是罕见,一向英明的他为何会如此行事呢?一、权力争斗的结果
康熙朝有许多大臣都相互拉帮结派,特别是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派之争,延续了很多年。索额图是胤礽的外叔公,与胤礽的关系特称密切,势力也很强大。
明珠则是大阿哥一系,还笼络一批满汉重臣,用阴险手段排除异己。明珠一伙为了长久之计,必须扳倒胤礽不可。否则,胤礽继位,他们全部在劫难逃。因此,他们锁定了胤礽为打击目标,全力出击。最后令康熙感到索额图有“谋逆”之事,胤礽也被卷入这场争端,自然也会收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九子夺嫡”中的几位皇子,每一个都非池中物,不管谁当太子,总会受到各种明枪暗箭的攻击,让人防不胜防。甚至连康熙的哥哥福全也参与进来,建议康熙废掉太子。二、胤礽自身的问题
康熙废太子时说胤礽“不遵教诲”“赋性奢侈”“绝无友爱之意”等等,基本属实。
胤礽虽有名师教导,学问不错,诗文与书法俱佳,表面看是一位文雅的王子,但从其对师长与兄弟的态度来看,他没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正如康熙所言:“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
当然,胤礽在性格上的缺失,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他多年来家庭教育的缺陷有关。
一废太子前,胤礽发牢骚,自古以来哪有当了四十年太子的啊?这言外之意就是盼着康熙早日归天。
胤礽在京城代理朝政期间,做了不少僭越皇权之事,令康熙大失所望,两人的主要矛盾也来源于此。

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完全是遵从汉人的古制,是一种顺应汉化的表现。这在当时未必能被众多满人接受,所以反对他汉化的满清贵族必然存在。
到了康熙晚年,他更向王公大臣直接说如果再要选择继位人,不再限于嫡长子,而是择贤而立,这几乎已经看到满清贵族公推首领的影子了。

满清自从入关以来,汉化程度最显著的就是康熙,在政务、军事、经济、文化层面都许多仿照儒家文化而建立的典章制度,立太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康熙个人对汉化的态度依然重要。
他虽然恢复了明朝的内阁、翰林院等机构,但他仍以内务府代替明朝的十三衙门,因为他怕明朝的宦官专权在清朝出现;

康熙亲政不久就设立起居注馆,为皇帝记录日常言行,原本是想为后来者留下“为万世法则”的文字,但康熙发现容易泄露机密时,就将其裁撤;
所以,康熙并非盲目全盘汉化,而是选择有利于朝廷以及他个人集权的才汉化。立太子也一样,当他发现太子威胁到皇权、对朝廷不利时,他就必然废掉太子。
秋媚说:康熙在位一个甲子,政绩卓越,晚年儿孙满堂,算得上“千古一帝”。晚年的废太子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九子夺嫡”,让康熙差点铸成大错,也成为他美中不足的一点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