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苗事件让调查记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也激起了众多媒体人对往昔的追忆。调查记者不是一个名头,而是敢于铁肩担道义的勇士。今天,学院君整理了从去年至今给大家推荐过的有关调查报道的文章,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这样的声音。

  发展中国家,调查报道的“富矿”

  发展中国家一直是调查报道的“富矿”。同时,这里的媒体在发布作品时常常面临许多困难与威胁,在采访时也更可能处于危险的环境中。

  专门表彰来自发展中国家调查性报道的“全球亮光奖”(Global Shining Light Award)每两年颁发一次。其获奖作品的共同点多在于揭发了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事件,如政府腐败,军警滥杀,武器走私,企业违法等,在本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点击阅读▼

  

  小团队也能做出大新闻

  做调查报道不只是全国性大媒体的专利。比如在美国,许多地方媒体虽然规模不大,却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高质量报道。例如来自俄亥俄州的地方媒体Lancaster Eagle-Gazette仅以5人之力进行了一场持续性的揭黑报道,最终导致贪腐的市长辞职。

  

  网络媒体也能做好调查报道

  调查报道并非传统媒体的专利,如今很多网络媒体也专长于此,比如你印象中只关注娱乐的Buzzfeed其实就做了很多优质调查报道。

  这一波网媒与严肃新闻的混搭操作,目前来看起来效果不错。Buzzfeed旗下调查报道栏目的文章月平均浏览量在50万左右,而调查四部曲《来自俄罗斯的鲜血》的累计阅读量已达到200万,讲述了俄罗斯间谍在英国谋杀的事件。

  Buzzfeed团队的调查记者汤姆沃伦说,Buzzfeed最近也有裁员,但调查记者的20人团队没“挨刀”。

  

  AI、大数据助力调查报道

  1959年,人工智能技术先驱Arthur Samuel率先提出了“机器学习”的概念——无需人为编程就赋予电脑学习的能力。机器学习很擅长分析数据、辨识规律和做出预测。

  因此,《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Buzzfeed等率先转变思路,将技术与新闻结合起来,比如:用机器学习分析被曲解的犯罪数据、用人脸识别技术揪出新闻线索、用数据分析揭开FBI监视民众的秘密。

  这些创新显著减轻了调查记者的负担,增强了数据收集的精准性,实现了“1+1>2”的效果。

  

  对于调查记者来说,数据是揭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互联网时代,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如果你还不知道去哪里找数据,下面这篇文章推荐给你。

  

  除了写,调查报道还能画出来!

  调查报道发展至今,其表现形式早已不再囿于文字和数据图。一家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市的媒体WCPO-TV,选择用漫画来讲述一些无法用照片或文字直观展示的内容,以及很多媒体都避而不谈的故事。

  漫画记者,Kevin Necessary的第一篇深度漫画新闻作品是2016年6月1日发表的《被拯救的童年》,讲述的是深陷毒品困境的家庭和被虐待的贫困儿童的故事。出于隐私保护,他们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做这次报道。

  

  有深度也有速度,热点事件不能缺席

  论追热点,调查报道从不落于人后。就拿刚落幕不久的世界杯来说,对于专业调查记者,世界杯不只是一场体育和娱乐的盛宴,热闹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值得挖掘的新闻点。加上本届世界杯举办地又是被众多媒体关注的俄罗斯,一时间高质量的调查报道遍地开花——包括国际足联高管贪腐、地缘政治问题、血汗劳工,甚至还有对各个球队故意拖延时间的数据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