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的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始自《斯巴达克思》《简爱》,许多人的英语学习都离不开《英汉大词典》,更多人的时尚启蒙来自《世界时装之苑》……这些影响了几代人阅读史的书本、字典、杂志,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40年来出版的读物,40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而行,擦亮了上海的文化品牌。今天(8日)起,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以“有我世界更大”为主题的回顾展和系列读书活动。

图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回顾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展览分为“创立”、“繁荣”、“坚守”和“融合”四个主题,参观者可以看到译文社签订的第一份国外图书出版权协议、陆谷孙主编记录的工作日记等珍贵史料。除历史回顾之外,展览还设有“致敬前辈”、“译文书房”、“精品图书陈列区”等板块。在“致敬前辈”展区中,近百位出版人、翻译家的简历和代表作被设计为可抽取阅读的文件夹形式,参观者可以互动的方式与大师“对话”。如果说上海译文出版社拓宽了中国读者的精神领域,那么现代的出版阅读手段更使读者打开一台阅读器戴上一副耳机,就能与世界相联。

图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回顾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40年来,译文社出版了60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即将开始的2018上海书展上,新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莫失莫忘》就将首发。英国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坚果壳》也将在书展上新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译者林少华将在书展上和读者一起解读这位“小资作家”此番不“小资”的作品。

图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回顾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中国当代的许多知名作家都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是如何从译文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艺丛书”以及大量的西方文学经典和现当代作品中汲取营养,活跃创作思路的;学者们通过译文社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开拓了视野,拓展了研究方向;如今的不少年长海归者,当初出国的行囊中,都有一本《新英汉词典》或《新英汉小词典》,陪伴了他们在海外打拼的风雨旅程,成为无数人走向世界的利器。

图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回顾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译文社还相继成立了“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外国文学出版中心”,引进了村上春树、翁贝托•埃科、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玛格丽特•杜拉斯等当代名家的作品系列。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E•B•怀特的《夏洛的网》、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等译著,都是通过译文社的翻译推荐被广大中国文艺爱好者所熟知。瞄准年轻读者市场引进出版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等文学作品一时间也在年轻读者间争相传阅。

“梦为帆、阅无界”,代表译文社品牌logo形象的是一艘小帆船,带领读者面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也让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