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云在场”,就是综合了“云竞演”、评委“云评审”、节目“云录制”,所有的信息都在云端完成,用节目的话说,这是一个线上共同经历的“观看氛围”。文章整理了目前进行了云录制的10余档节目,并且把它们分成了四类。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第一次有官方媒体点评“云录制”这一新兴电视综艺生产模式。


文章整理了目前进行了云录制的10余档节目,并且把它们分成了四类。举出一些节目和演出案例,佐证了这些观点。

一种是节目形态不变,取消了观众席位的节目。代表作是今年央视元宵节特别节目。


还有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歌手》,采用了“云听审”的方式取消了现场观众。



一种是传统谈话节目演变为“云聊天”,代表作就是《天天云时间》。


一种是采用Vlog+视频连线方式,代表作是《嘿!你在干嘛呢》。


第四种,也是最综合的一类,被总结为“云在场体验”,代表作是《歌手》。所谓“云在场”,就是综合了“云竞演”、评委“云评审”、节目“云录制”,所有的信息都在云端完成,用节目的话说,这是一个线上共同经历的“观看氛围”。


应该说,这是目前为止,最专业的“云录制”节目归类。

难能可贵的是,这篇文章抛开了传统文艺批评里一味的夸赞,而是同时指出“云录制”的问题——录制形式能否持久?这种玩法能否转换为新常态?

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

云录制,能否真正意义上去输出“高品质的内容”。

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看点?观众是否愿意看?这才是?关键。

媒玩查询近期收视率数据发现,云录制对《歌手》的收看影响几乎忽略不计,播出云录制三期的收视率和大本营录制均保持在1%以上,3月9日播出的《歌手当打之年》收视率达到了2.1%,这是近3年来的新高。

而《云端喜剧王》的收视率,则从之前《欢乐喜剧人》的1.5%跌至0.9?%。

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云录制而录制。在媒玩看来,喜剧节目在收视率上反应出的,就是内容不足的问题。

虽然技术实现了一期节目的完整录制,各位嘉宾只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着镜头表演了几个小魔术、播放了小短片。这几乎是放弃了原有节目里最核心的喜剧竞演环节,把节目变成了一个连线对话节目。

同样方式录制的《天天云时间》其实也存在类似问题,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在最前面的的它理应收获最多的掌声。这个节目在连续制作28期之后,撑起了晚间730的黄金时段,阶段性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国内疫情逐渐消退、复工复产之时,我们在给完掌声之后也应当深思,怎样让非常态下的经验,转化为未来节目创新的生产方式。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提到的几个表演内容,也许是一个方向。

一种是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5G直播,“云监工”的内容,引领了新媒体收看习惯。

二是内容上的真情实感。例如,湖北籍的华晨宇演唱的原创战疫歌曲《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


还有日本歌手米希亚的《向着明天》。


文章认为这两首歌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表演的歌曲本身,而在于关联现实——“给抗疫生活传送情感滋养,给观众带来精神振奋。”

看得出,作者对《歌手》式的云录制赞赏有加,但仍认为真正的考验还在未来——如何持续有效的不断供给,还有发挥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