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这位文人出身的军事家以铮铮铁骨和天赋才能担起了匡复社稷的重任,为暮气沉沉的清廷带来一线生机,可以说他以其英雄品格创造了一段历史。

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74岁的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拥有“二等恪靖候、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清三杰之一:一代忠烈左宗棠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4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书讲的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左宗棠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迷离的。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左宗棠开始初试锋芒。以至几年后的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林则徐一见他,混沌的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终身大事的人找到了。

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了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年逾花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此刻,左宗棠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暗暗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幅对联相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是传世名言,左宗棠将这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林公,愧对知己。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左宗棠是一个孤独的人,左宗棠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看得远,在大众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走得太快,常常环顾四周却发现空无一人;他想得太深,冥思苦想之至旁人难以企及。

比如,左宗棠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他要抗争。别人可不是这种心态。虽然这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皇上没有强健心态,尽管他试图振作;朝中的大臣七嘴八舌,争权夺利。左宗棠想,这国家也不是满族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是我中华民族的。无论民族的苦难是如何深重,国家的处境是如何困窘,他的心应当也只能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这个民族的热血。现在既然是满人统治,保卫朝廷,就是保卫国家。怀着这种传统心态,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决定出山辅政,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

大清三杰之一:一代忠烈左宗棠

咸丰九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

有本事的人大多生性傲岸,瞧不起平庸的人。永州镇总兵樊燮到巡抚衙门办事,左宗棠给他冷板凳,还用言语嘲讽他,樊燮哪里受过这窝囊气,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也很气愤,下令要湖广总督官文处理此事,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官文窃笑,樊燮告状是他的一手策划。这个满州权贵,早就想杀鸡给猴看,杀了“劣幕”的左宗棠,可以借此打击日益强大的汉人势力。此时,国家民族面临前所未有之奇变,西方列强的洋枪炮在瞄准中国,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而无能妒贤的小人,却还在搞内耗,躲在密室进行阴谋暗算。总有些正义的力量。保荐左宗棠的人很多。

早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陶澎、林则徐、胡林翼、贺长龄、郭嵩焘等就曾上疏举荐左宗棠才可大用。潘祖荫说,个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湘勇保住了本省,还支援了湖北、广西、贵州,所向无不捷,固然是骆秉章调度有方,实则由左宗棠运筹决策。如果左宗棠走了,湖南就会垮台,东南大局也就完了。咸丰帝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已是暮气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点阳刚之气!

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大清三杰之一:一代忠烈左宗棠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63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数十年来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交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徐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徒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至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争执,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而对滚滚硝烟笼盖的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坚决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李鸿章在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了民族感,就会在一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

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于是他成了卑贱的代名词。快快擂响收复新疆的战鼓吧!中华民族已经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获得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

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爱国的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细、粮乏、运艰”,他信心百倍。“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力承担者,此心想能见之。”他带着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州军官,整训了队伍,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是光绪二年(1876)春天,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左宗棠是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大战场下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层次的对手;三是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

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和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进行战争的地域,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这样壮阔的舞台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

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藉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与唐代诗人王之焕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杨柳撩起的春意呢?我上小学时就读过这首诗,小小心田,对英雄无限景仰。后来我去新疆,在昭忠祠见到左宗棠题写的集唐句门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古来征战几人还。

我知道,我的这位老乡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

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左宗棠创造的激动人心的业绩,提示了生命的大义,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左宗棠本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治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章,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他的官当得够大的了,从一个布衣到一品大员,威风八面。假如他拿着俸禄,鱼肉百姓,或者换一种活法,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我们今天可能会站在历史的彼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

大清三杰之一:一代忠烈左宗棠

一个民族成员的人格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与其说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这一段历史。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与屯垦。他写诗说:

两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收复新疆了,左宗棠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澎、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正是这位注重于经世致用而不是娴熟八股的人,担当起了匡复社稷主权的重任。左宗棠的历史存在,深邃地透视出民族之魂。左宗棠精神、左宗棠人格,典型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说,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塑造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典范。我们的国家、民族需要他的忠烈品格,我们的人民都实在太需要英雄品格的净化。

——荐书《大清三雄:一代忠烈左宗棠 》熊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