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批进行升级换代的是部署于巴黎四周的固定式高炮,改装方法是将Canon de 75 mm anti-aérien mie 1915式炮管更换为施耐德军火公司生产的威力更大的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7/34火炮炮管,该炮炮弹速度更快,有效射高更高。采用施耐德火炮身管的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933甚至一直生产到198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防空已经为各国所关注,法国人的反应一如既往,把著名的1897式75毫米野炮架设在高仰角炮架上,这样的样炮有好几门,其中一种的炮架是固定式转台,也就是Canon de 75 mm anti-aérien mie 1915,不过性能更好的是Canon de 75 mm anti-aérien mie 1913,它出现的时间稍早些,是把1897式野炮架设在卡车上的一种自行高炮。另一种采用1897式75毫米炮管的是Canon de 75 mm anti-aérien mie 1917式,该炮为牵引式,不同在于所有仪表都安装在炮架上,是典型的“施耐德”设计风格。

1917式


1913式


1915式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三种版本的高炮都还保有相当数量,原因很简单:没有更换的理由。另一个间接原因是当时构筑马奇诺防线需要大量资金,法国陆军没钱购买新型装备。不过1920年代晚期老式的1897式野战炮作为防空武器开始逐渐淘汰,法军需要初速更高的高炮。首批进行升级换代的是部署于巴黎四周的固定式高炮,改装方法是将Canon de 75 mm anti-aérien mie 1915式炮管更换为施耐德军火公司生产的威力更大的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7/34火炮炮管,该炮炮弹速度更快,有效射高更高。该型炮管也用于升级1913式卡车高炮和1917式高炮,但更换速度实在缓慢,1940年时仍有大批老式火炮等待升级。


1932式

虽然懒懒散散,但1930年代法国还是生产了一些全新的武器装备。采用施耐德火炮身管的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933甚至一直生产到1980年代。这是一型外观独特的火炮,1940时共有192门,另一款施耐德设计的火炮生产型有两个版本,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932式和1936式,细节上不同而已,这是两型完全现代化的高机动性高炮,1932式炮班乘员9人,射速可达每分钟25发,公路牵引时速可达40公里。

1940年5月德军入侵时,法军对如何使用高炮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持,老式火炮的升级更新远未完成,许多高炮的炮管仍为老式的1897式炮管,如此繁杂的炮管型号导致后勤供应复杂化,法军在抵抗德军的战斗中这些火炮几乎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大量75毫米高炮被德军缴获,德军将这些火炮身管拆下,之后用于大西洋壁垒防线,而现代化的施耐德火炮德军一直使用到1944年。

参数

型号:Canon de 75 mm contre aéronefs mie 1932

口径:75毫米

重量:行军状态5300公斤,作战状态3800公斤

尺度:总长行军状态6.95米,宽行军状态1.5米,身管长4.05米,膛线炮管长3.25米

俯仰角:70度~5度

射界:360度

最大有效射高:8000米

弹重:6.44公斤

炮口初速:700米每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