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日前,在贵州省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来自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等五省的负责同志对本省的相关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结合会上的发言材料,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了梳理,希望在经验和实践中学习总结,以期更好推进扶贫搬迁及后续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措施,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其中西部12省(区、市)需搬迁建档立卡人口约664万人。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870万人的搬迁任务,今年将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

系统谋划聚焦精准

绘就搬迁脱贫新蓝图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东部酸壤地区和部分高寒地区以及自然灾害严重地区。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群众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就地脱贫发展无望,增收渠道不畅,传统扶贫手段难以奏效。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同年8月,全国首次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贵州召开。全国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贵州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创造性探索出了“六个坚持”(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点925个、住房43.9万套,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剩余的48万人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搬迁入住,初步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值得扶贫干部收藏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拿走,不谢。

图为由恒大集团援建的贵州省毕节市碧海阳光移民新城,承载了当地近3万名贫困户的安居梦。沈均 摄

在西北的甘肃省,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后续扶持措施落实。“十三五”期间,全省计划对11.44万户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完成搬迁39.69万人,占计划的79.38%,其中26.7万人已经实现脱贫,占搬迁人口的67.3%。

同样,地处西南的云南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强化政策举措落实,聚焦“50个工作目标”,强化后续扶持,易地搬迁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集中安置点2893个、安置房15.8万套,已搬迁入住67万人,50余万搬迁对象实现脱贫。

巴蜀之地的四川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统筹整合22个扶贫专项资源力量,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细化明确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6大脱贫路径,扎实推进后续脱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住房33.8万套,搬迁入住32.8万户114.6万人,累计脱贫103.5万人。

湖南省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全61.8万搬迁对象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

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区市共同发力,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截至目前,全国已顺利完成87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

优化环境保障基本

建设搬迁群众新家园

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社区如何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全国各省区也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值得扶贫干部收藏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拿走,不谢。

在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松坪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农民在搬家。新华社 宋文 摄

贵州省省长谌贻琴介绍,贵州结合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形成了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把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安居乐业放在重要位置,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让移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在贵州搬迁户的新居的客厅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搬迁前的破房子,一张是搬迁后的新房子。36万户家庭,记录下搬迁前后的新旧对比,36万张照片,承载着搬迁群众的感恩之情。

组织强,农村兴。甘肃省通过加强搬迁新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同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使群众尽快适应搬迁生活。

云南省则重点在“有基层党组织、有基层自治组织、有群团组织、有社会组织、有互助组织、有片长楼栋长、有活动阵地、有警务室、有调解室(员)、有经费保障”等“10个有”上下功夫,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建阵地、强保障,实现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基层自治良性互动。

统筹发力综合施策

迈出脱贫奔康新步伐

易地搬迁,三分在建设,七分在后续。易地扶贫搬迁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房子有没有盖起来,贫困户有没有搬进去,更要看搬迁群众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各地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因户因人施策,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结合“小、组、微、生”建设特点,四川省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向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产业优势区集中,推进三园联规、联建、联产,实现搬迁群众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依托川茶、川药、川酒、川果、川猪等品牌优势和资源特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大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强化搬迁户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带动搬迁群众脱贫增收。

值得扶贫干部收藏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拿走,不谢。

2018年8月11日,在四川省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心,贫困村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草莓。理塘县集中使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设扶贫产业园,帮助贫困户脱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搬迁群众要在城镇稳得住,最根本的是要有稳定的就业。贵州省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加快由“地道农民”向“新型市民”转变方面,云南省副省长陈舜介绍,云南省在群众入住前1个月内,开展水电气火等安全知识培训;入住1年内,适时开展新生活习惯教育;每年至少组织1次基层干部、片长楼栋长能力提升培训;集中安置点建设1个村史馆,对比今昔变化,推进文化搬迁。

“截至目前,全省有主导产业的安置点1953个,占已建成安置点的67%;建成269个扶贫车间,权益收益覆盖达到7.7万户,实现收益7.6亿元。”陈舜说。

“湖南省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使33.7万搬迁对象增收受益。”湖南省副省长隋忠诚说。

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发展产业,甘肃省副省长常正国介绍,甘肃将光伏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去年全省实施的31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主要安排在易地搬迁任务重的深度贫困县,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村250个、贫困户9554户,既为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值得扶贫干部收藏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拿走,不谢。

甘肃省清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清水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274万千瓦时,每年可为当地800户贫困户提供每户3000元的扶贫资金。来源:中国建材官网

历史的长镜将永远铭记:从挪穷窝到迁新居,从居深山到住城镇,从地道农民到新型市民,从土里刨食到打工创业,从故土难离到安享生活,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评论

搬迁式扶贫的主要模式是易地搬迁,即将贫困人口从不适宜生存或者不具备长期发展条件的地区迁移到要素相对集中和适宜长期发展的区域,通过降低生存成本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经验事实证明,搬迁式扶贫就是解决贫困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善和优化人地关系、遏制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重要方式。在扶贫攻坚决战阶段,具备条件的区域和地区应该大力推进搬迁式扶贫,持续推进人地关系优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值得扶贫干部收藏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拿走,不谢。

贵州省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彩虹社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一是持续推进经济社会要素向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要素集中可以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多样化方式。一般来说,处于贫困地区50户以下的村落应该整村搬迁到乡镇邻近区域、中心村区域或者便利的交通沿线区域,这有助于民众共享基础设施从而降低生存与发展成本。不过,为提高移民速度和质量,应该在项目进行前进行大量的民意调查。

二是着力大范围整合农村产业布局。农村产业布局碎片化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之一。扶贫式搬迁过程刚好为产业整合提供了条件。因此,应该突破村落和乡镇等区划范围,从更加广泛区域整合产业布局,特别是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布局,降低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市场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一些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区域应该退出农业生产而谋划回复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布局和环境改善的优化布局。

三是积极强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搬迁式扶贫过程也是强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过程。比如,搬迁式扶贫让贫困农民能够享受到水利等基础设施服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等。此外,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也能够发挥规模化效应,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或者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依托有利环境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搬迁式扶贫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特别是有利于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合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也有利于各类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等实现优势互补,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分化或者多样化进程,降低经济发展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五是科学有序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优化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搬迁式扶贫有助于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造外部环境,也有助于降低环境整治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应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持续优化人地关系。

总之,通过以上搬迁式扶贫综合性措施,能够较好地优化农村地区人地关系,从而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环境和发展等进行根本性修养和培育,朝着人地关系优化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原标题:挪出“穷窝窝”搬出“幸福果”——从中西部五省实践看如何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 刘久锋

河南大学国土资源与城乡发展研究所 李永东

编辑:张健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