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 “老板,来一笼包子!”“再来个肉饼汤,在这里吃。” 每天早上6点,位于东湖区豫章后街上的祥祥包子店门口都会大排长龙,前来吃早点的客人络绎不绝。

祥祥包子店是南昌的“老字号”。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南昌市粮食局退休的万芝莲在豫章后街租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开起祥祥包子店,凭借独特的口感,在这条小巷里,硬是卖出了诸多赞不绝口的好名声。

上世纪90年代未,为了让母亲的好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祥祥包子店由万芝莲的女儿万良霞家里兄弟姐妹6个人一起联合经营,从采购、揉面到经营,都是自己人亲自把关,只为顾客吃得放心。

“到现在我们都是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就开始发面,然后直接揉面。用老面做出来的面皮是淡淡的黄色,质地更加细腻,香醇可口!”万良霞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面团揪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大小,揪下多余的面团,挑起一大团馅料,往里一塞,捏拢再一揉搓,轻轻一按压,就捏出了一个包子形状。

“以前蒸包子都是用柴火、煤球炉子,现在改用了天然气,安全又环保。”万良霞说,随着岁月变迁,从店里食物品种到器具都得到了改善。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祥祥包子店由20平方米小店升级成100平方米的店铺,每天卖出包子4000多个。万良霞说,“来店里吃包子的都是熟面孔,经常是熟客带朋友来吃,30多年来,我们靠着顾客良好的口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对我们而言让顾客吃得放心是最重要的。”

万良霞说:“很多顾客从小时候就开始吃这里的包子,结婚生子后带着一家人来吃,还有的顾客甚至是搬家了也会专门跑过来吃这里的包子,回忆小时候的味道。”

秉承“做良心包子”的宗旨,祥祥包子店名声越来越大,今年年底,第二家分店将在红谷滩开业。

40年弹指一挥间,历史脉络总是在“小人物”命运变化背后一览无遗。万良霞感慨道:“我们从‘小摊贩’到‘个体户’,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今我们也要再次出发变成现在大家常说的‘创业者’。”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我们的包子批量化生产,让南昌人都可以在超市买到。”万良霞憧憬着。(全媒体记者 邓微 刘文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