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个月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与新冠肺炎的抗争,我国的疫情的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对于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衰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也不能松懈。


直播预告 | 孔祥清教授:聊一聊瓣膜与先心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都属于结构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很多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知、治疗及预后并不了解。


一般,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因为先天因素或后天疾病导致的心脏解剖结构异常,而引发的病理生理进展恶化的一类疾病。主要分为类型包括:


1.先天性心脏病异常(儿童更多见)

2.瓣膜疾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

3.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

4.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等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异常和瓣膜性心脏病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0.6%~0.9%,我国每年新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在15-20万左右。一般在幼儿期即得到治疗,成人患者较少。


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2.5‰-3.2‰,每年需要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达20多万例。


为帮助广大民众正确认识结构性心脏病,帮助患者安全渡过防疫期,我们将于2020年4月9日晚19:30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主任医师孔祥清教授分享话题“疫情期间瓣膜与先心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并就网友的常见问题给予解答。

大家可关注“健客新健康”微信公众号收看直播

直播时间:

2020年4月9日(周四)19:30-20:30

直播简介:

  1. 结构性心脏病的释义、症状、高危人群
  2. 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
  3. 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4. 心衰的高危人群、治疗
  5. 结构性心脏病的预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