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包围了已成孤城的明王朝国都北京,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还是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三月十八日夜,眼见勤王之师解围京师的希望破灭,心灰意冷的崇祯皇帝选择了自缢殉国。明朝的历史也从这一刻画上了句号。(未计算南明在内)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读明史的时候,为崇祯的凄凉结局唏嘘的同时也不免在想一个问题,堂堂京师,为何会陷落如此之快?就算被围,凭着高墙厚防,撑个十天八天应该不成问题,更何况还有京营十多万官兵,要知道围困北京的农民军也不过十几万(虽号称百万大军,但结合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一片石之役中农民军数量,考证攻打北京的农民军总数当在十几万这样,至多二十万左右),拼死一战也还是能为明朝赢得一线生机的,就算打不赢,至少能撑到吴三桂的关宁军抵达北京。明朝按说不至于就这样亡了吧,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后人假设与猜想,事实偏偏就是那样出人意料。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先头部队抵达京师郊外的高碑店,另一路直达西直门,农民军先以大炮轰城,炮火一直持续至午时,继而其他部队开始攻打平则门,彰义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三月十八日,崇祯帝自缢煤山,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这一段时间,很难发现有明军抵抗的迹象,仅有十七日于平则门、彰义门抵抗一段,但也仅仅持续一天。要知道,崇祯年间,京营在册将士的人数应该有十万多人,那这十多万京营官兵在做什么,为何放任敌军入城?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京营,这是明朝首创的京军编制,明朝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分别是步兵、骑兵和火器兵,初创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形成常制。京营的作用类似于唐朝御林军、宋朝的中央禁军,平时负责拱卫京师,一般不参与其他战事,除非皇帝需要御驾亲征的时候。当初明成祖朱棣远征漠北的时候,三大营就环守于皇帝大营,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作为国都的守卫力量,这支军队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待遇上都是远超其他地方军队的,论其战斗力的话,明朝前期,京营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剌围困北京,明军以京营为主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便可窥见一二。明朝的历任皇帝也都注重京营的建设,毕竟是守在自己身边的军队,即使是在明朝后期,国库空虚,各地军饷短缺的情况下,京营因为守在天子脚下也照样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那么,如此厚养且精良的京师三大营,却也随着国家的衰亡走向没落,这种没落不是编制上的削减,而是战斗力和报国意志的衰弱。

崇祯年间,京师三大营的实力已经衰落至何种程度呢?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农民军先头部队居庸关,至沙河,崇祯急令京营出兵御敌,本想着京营将士能挡住李闯,为朝廷调集勤王部队赢得时间,但没想到被寄予厚望的京营,刚抵达沙河便遇到了农民军急攻,多年未经实战的京营,几轮炮火下来,明军将领顿时慌了阵脚,还未组织起有效抵抗,士兵们便开始四散溃逃。京师门口的这一战,明军大败而归,农民军毫不费力的便直达北京城下,将百年帝都团团包围。

这样的部队,如何还能指望其守城呢?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京营为何战斗力如此不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末吏治腐败的影响,和历朝历代一样,吏治腐败总会是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末的官员腐败不仅是在朝堂上,在军营里也是,尤其是距离朝廷最近的京营。

首当其冲的便是占役、虚冒的弊端,所谓的占役,指的是军官利用职务之便命令士兵为自己服劳役,部分军官连自家修缮房屋都找士兵去充当劳力,一个小营中这样的士兵能达到半数以上,并且还有卖闲、包操等种种花样,总之就是拿士兵当苦力,为自己挣钱。至于虚冒,那就更为胆大了,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吃空饷行为,举例来说,一个小营编制上有八百人,实际在营士兵只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少,但是花名册上还是有八百个名字,中间那些便是虚冒的人,军官用这些人头凑数吃空饷,这种情况在当时屡见不鲜。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而那些实打实在册的士兵中也有大量的老弱病残,这些人都是靠着花钱买名额进的京营,为的就是混日子吃白食,有些老弱连重些的兵器都舞不动,更别提正常的军事训练了。

对于三大营的状况,崇祯是不是毫不知情呢?

实则不然,崇祯初年,由于肃清阉党,朝政得以短暂清明,当时便有大臣上奏言明三大营的腐败问题,痛斥虚冒、占役等弊,年轻的崇祯皇帝大为震惊。崇祯二年,崇祯启用了素以刚正严明著称的大臣李邦华为兵部侍郎,着手整顿三大营军务。李邦华在崇祯的支持下,清查人数,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出虚冒数千人。对在册战马数量也进行核实,发现竟有上万匹战马不知所踪,要么是被各级军官以借用为名收归私有,要么是被不法官员私下贩卖,李邦华大为震怒,严格追查,把那些被占用的战马全部收回,至于被贩卖的,追不回马,那就追人,凡是参与贩卖战马的,一律论罪。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至于老弱病残,李邦华也进行了筛选,所有的士兵按批进行体能测试,包括气力和弓马骑射,不合格的一律开除,将那些老弱病残全部打发滚蛋,连那些基层军官也被纳入考核,经过几番整顿,三大营为之焕然一新。

崇祯二年的三大营整顿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也没维持多久。明朝末年正如历朝历代的末年一样,贪腐早已经深入骨髓,李邦华再强势也终归是孤军奋战,同时也树立了诸多政敌,尤其是过去靠三大营发财的官员们,他们恨透了李邦华,在朝廷上屡屡排挤,加上崇祯刻薄寡恩,好猜忌,对李邦华的信任也渐渐不如前。随着李邦华不再参与三大营事务,各种贪腐势力立刻死灰复燃,三大营就这样再次堕落。

明末京师三大营十万人马没能守住京师,不战而降的背后是谁之过?

公元1644年三月,十余万京营将士眼睁睁地看着农民军在投降派官吏的引领下进入北京城,而他们身后的皇宫,正升腾起滚滚浓烟,煤山树下,只留一道白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