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明专栏】

北大校长念错字第二天公开道歉,这事儿值得点赞

文|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北京大学近来摊上事了!清明节期间,北大校友发帖翻起一桩时隔二十年的疑案。后来没隔几天,有北大学生因为要求就此事进行信息公开而闹得沸沸扬扬。在“五四”青年节那天,北大校长林建华在纪念建校120周年的讲话中,把“鸿鹄(hu,第二声)志”念成了“鸿浩(hao,第四声)志”,因此被朋友圈刷屏,获得了“笑长”的外号。当大家津津乐道“鸿浩志”的时候,在北大现场的同学又发出消息,说“笑长”又把“莘莘(shen,第一声)学子”错读为“精精学子”。

其他两桩事暂时不便议论。单就读错字一事,作为全国顶尖高等学府,北大的校长读错“鸿鹄”一词似乎让人大跌眼镜,且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自比强势”的自恋欲。这种“自比强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变态的心理障碍。在这种心态下,以一己之识、一“鹄”之认,便极度自恋爆棚地沾沾自喜并对北大校长加以口诛笔伐,无非是想借此证明,自己的水平比堂堂北大校长要高出一筹。

说老实话,这要是在别的学校,一个校长念错了字、读白字,压根可能就不是个事儿,眨眨眼就过去了。但是在北大这里就不行,在北大校长这里更不行,必须声而讨之、群起攻之而后快。更有甚者,有人还把厦大校长、人大校长、清华校长拉过来做一回陪衬,进行团队性批斗,由此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校长们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大帽子:比如,读错字是“教育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大学校长念错字是新常态”,“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政治意识弱”等等云云。

北大校长念错字之事也在本人所在的某一大群里展开热烈议论。在这个讨论中,笔者当了一回不怕被众人拍砖的“意见领袖”。我的核心观点是:校长读错字没什么大不了的!此事不必围观,更不必上纲上线,拿没有文化、没有政治性来说事,不必没事闲得慌继续口诛笔伐。我当时提出的唯一期待是:北大办公室工作人员、北大或者北大校长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诚恳地道个歉,承认念错了字,告诫大家以此为戒,凡事都要严谨认真,今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做的事情,不可任性而为,须查清楚弄明白为好。

不要说老人家会读错字,就连白纸黑字的报纸,都有出差错的时候。按照国家规定,报纸是允许有差错的,文字差错率限于万分之三。当然,在一个隆重的120周年校庆的场合,北大的校长念错字,确实有所不该,不让人待见。但是,那么大年龄的校长念错一个不太常用的生僻字,也是难免,应该得到人们的宽容和理解,绝对不该一棍子打死。

一个值得注意的客观情况是,那些读书并不完整系统的四五十年代的老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啃书学习的,确实有些生僻字会习惯性地念不准。比如,直到现在,我们还常常可以听到有老同志会把“酝酿”念成“酝嚷”的,会写个别错别字的。按照这个逻辑判断,可能这位北大校长一直是把“鸿鹄”念成“鸿浩”的。不要说这些大几十岁的老人们,就连我们这些年轻人,经过差不多二十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系统的教育,扪良心而自问,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就没有念过错字和白字呢。

在笔者的盼望中,在事情发生发酵的第二天(5月5日)晚些时候,我欣喜地看到了北大校长亲自写的道歉信。信中态度之诚恳、反思之深刻、言语之亲和,令人感动,值得点赞。这封道歉信一发出,便和预期的一样,得到了如潮好评,大家对校长的态度急转直上。

北大以及北大的校长,这样做就对了,也应该是唯一正解。不怕质疑,坦然面对和坦诚认错,这是最好的处理质疑的方式。置之不理或者任何辩解都将是徒劳。毕竟,我们是很容易被真诚打动的。我们固然不喜欢北大校长念错字,但我们却非常喜欢北大校长对念错字之后的诚恳的认错态度。一个科学家,一个著名大学的校长,本应该有此胸怀,应该实事求是,直面现实,严谨而谦虚。就像他在致歉信中所言:“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恕我直言,国人向来都有凑热闹看笑话的心态和习惯。碰到大街上两人吵架,上去劝架的是可能寥寥无几,围观看热闹的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聚集成里三层外三层。假如警察来调解,可能需要半天才能疏散,甚至可能根本疏散不开挤都挤不进去。但是,如果遇到两个吵架的人在突然之间,幡然醒悟握手和好了,围观的人就会立即散去。

这回北大校长亲自致歉,几乎会让读错字这件事一笔勾销,也会让围观者、口诛笔伐者立即哑口无言,很快也就向围观吵架的人看到别人和好一样,会知趣且无趣地散去,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言语也会立即清净了,一切过度的解读和扣过来的诸如“校长没有文化”“政治意识弱”之类大帽子,也随之反成了一个个笑柄。可以这样说,相比于之前念错字的那些大学校长,在念错字这件事情的应急处理“考试”上,北大校长这回的处理“没毛病”,校长本人和学校更没有失分。

作者简介:

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校长传媒公众号专栏作者。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

(本文为刘文明老师原创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