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绣又称宫廷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绣种发展起来的皇家工艺,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存在。一般京剧的戏服有苏绣与京绣两种,苏绣的细腻,京绣的大气,各具特色。

最近,民国传奇情感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在热播中,不少观众除了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也出乎意料地高呼被黄晓明和尹正的这对“油腻”的中年组合征服了。

于是,好奇地我也忍不住地去瞄了一眼,可是最吸引我眼球的,却是剧中人物精美的服饰。

无论是尹正扮演的商细蕊最爱的戏服:

还是他平时的穿着:

或者是佘诗曼扮演的有钱少奶奶的服饰:

每一套都华丽雍容,堪称精美。

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原来《鬓边》中几乎每一套服饰,从绣花线到纹样都经过细心研磨,从版型到用料也精心挑选,力求从服饰上更加贴合人物性格。

更为讲究的是,剧中几乎所有服饰是请来了专业的匠人一针一线手工绣制的。其中,较为出彩的就是《延禧攻略》中曾经出现过的京绣。

这就不得不为剧组的用心点赞了,他们不仅仅在拍电视剧,更是通过这样方式把传统的文化遗产重回大众的视野,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一针一绣,精绝天下;一剪一裁,巧夺天工。

那么,究竟什么是京绣?京绣又有什么特别呢?

一.京绣的起源

京绣又称宫廷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绣种发展起来的皇家工艺,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存在。京绣曾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这七大工艺门类一起,被称为“燕京八绝”。

《契丹国志》记载,当时这门手艺在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有800多年的历史。辽代就在这里建立辽绣院,供奉宫廷服饰、帝王、侯爵服饰之用,这也为宫廷绣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兴盛提供了营养丰厚的土壤。

剧照

根植于帝王家的宫廷绣,与浸透着民间气质的南方刺绣风格迥异。它构图严谨、图案丰富,寓意深刻,造型也往往端庄沉稳,颜色典雅,也有着“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特点。龙凤图案,飞禽走兽,吉祥八宝等图案更加体现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

明清时期,宫廷绣开始大为盛行,无论是从针法、技艺、还是用料,纹样图式方面,特点都更加鲜明了,懂得宫廷绣这一工艺的匠人也越来越多了。对了,值得一提地是,因为京绣的服务对象是皇上或者朝廷大官,而且我国古代讲究“男尊女卑”,所以当时的工匠都为男性。

到了清朝,清政府下令设立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造办处,并下设绣花局,从全国各地招募了一批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受到宫廷绣艺术的影响不不断地扩大,京城民间亦纷纷效仿。清末期,北京街头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绣坊”,当时民间一些高档的绣品,也受到了宫廷绣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些绣坊继承了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具体的图案则更加的日常和民俗化,因此,“京绣”的说法正式出现。

可以说,清朝时期的京绣达到了它的繁华鼎盛时期,当时都京绣融合了各地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自身特色发扬光大,无论是绣工的手艺,还是绣作的工艺,都堪称达到了中国工艺技术最高水平。也因为这样,京绣和苏绣、湘绣、顾绣曾一同称为“四大绣”。

清朝灭亡后,随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京绣失去了服务对象。绣花局也被解散了,散落在民间的京绣匠人办起了绣坊,将高端的京绣特点和普通的民间绣结合起来,开始生产满足群众需求的作品,京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在民国时期,京绣还以个体作坊的形式生存过一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组织流落民间的刺绣艺人成立合作社和作坊。据各方面材料介绍,京绣技术最成熟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绣品以仿照宫廷用品为主,主要用于外贸出口,曾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年的十大元帅服,领口、肩章处都需要用到刺绣的方式进行装点。原本想用苏绣的,可是苏绣虽然细腻,却无法衬托元帅服的大气,最后还是选择了京绣。

2014年11月,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京绣的针法

“针法为基础,绣纹是结果”,不同的京绣题材、样式也需要不同的针法来呈现。

从针工绣法来看,京绣的针法繁多,有齐针绣、抡针绣、套针绣、施针绣、滚针绣、切针绣、平金绣、打籽绣、网绣、穿珠绣、盘金绣、圈金绣等。而其中最具特色且应用较多的有平金绣、盘金绣、打籽绣等。

平针绣:

平针绣是刺绣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针法。因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就是通过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平行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案。绣品的表面丝线不缠绕,不管针距长短、重叠多少、针线朝什么方向,都用整齐排列的行针方式,针距可以重叠,用这种方法绣出来的绣品特点平、细、匀、光。

盘金绣:

盘金绣是京绣“金绣”中相当复杂的一门技艺。盘金绣用的“金线”其实是外面包裹着一层金的蚕丝线,它很粗,并不能用来刺绣,而是一根一根的把它们盘成图案。按照老规矩,盘金是要用两条金线一起盘的。最严苛的是,这根金线必须“一线到底”,不允许折断、剪断。

古代京绣中,金龙身上的龙鳞还要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只有这样,在光线的照耀下,龙鳞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打籽绣:

打籽绣使用的丝线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绣制前需要将它捻实,这样打出来的“籽”才更加有质感。

这种针法的特点是针从背面向正面刺上来后,便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形成一个个极其细小的线疙瘩。绣一针,形成一粒“籽”,铺展在绣面上,因此也叫“打籽儿”,这也是打籽绣在刺绣中精妙绝伦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平面的京绣绣品打出来的籽大小 一致、均匀排列,使刺绣更具立体感

三.戏服中的京绣艺术

在《鬓边》中,梨园名角儿商细蕊对戏服的重视程度更是超过了一切,哪怕一个线头,他也要退回重做。

不是他作,而是自古以来京剧有句老行话:“宁穿破,不穿错。”说的就是京剧对人物的穿戴是非常严谨的,戏服在京剧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的确,京剧的戏服上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条龙,每一只凤都让整体衣饰增色不少,越发大气华贵,而美轮美奂的戏服也更好地呈现精彩的舞台效果。

剧装戏具制作汇集了多种传统手工艺,而京剧分“京派”和“海派”,戏服也自然有南北之别, 其中又以刺绣这一环节最为不同。一般京剧的戏服有苏绣与京绣两种,苏绣的细腻,京绣的大气,各具特色。

而在北京的京剧中有较多的帝王将相的戏码,所以北京的剧装制作风格不同于南派的清秀,以京绣宫廷风格为主,具有宫廷尊贵特色和北方游牧民族豪放大气的特点。

无论是从纹样设计、还是颜色搭配,京绣在戏服中也是尽量地还原历史:如“五爪金龙”是皇室专用,王爷、贝勒衣服上是圆补、文武官员为方补…

戏服中常用的京绣针法一般有打籽绣、捻针绣、垫绣、盘金盘银绣等。

戏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一件手工戏服往往要用上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京绣的戏服价格一般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如果是特殊定制,也有十几万一件。

可惜的是,如今手工做戏服的匠人也越来越少了。

四.结束语

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无数匠人在岁月中绽放生命之花,将岁月沉淀出的智慧和记忆留在每一件绣品中。

而每一件绣品,何尝也不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京绣不仅仅是传承手艺,更是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多么希望有人可以把京绣一直做下去,把这个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