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3日到4月8日,武汉终于结束76天的封城,身在武汉的人可以轻舒一口气了。

叶青就是这样。除了武汉市民的身份,他还是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政协常委,封城的76天,叶青每天都很忙,写疫情日记、提防控建议,开直播为企业家答疑解惑,这个“另类官员”受到诸多关注。

谈到他关注度颇高的“疫情日记”, 叶青却相当淡定:“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重要事件中,我们又在全球瞩目的武汉,我们不说话,谁来说话?起码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手的资料,就是很自然而然去做这样一件事。”

不过,很多人认识叶青并不是通过他的“疫情日记”。早在2003年,他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公车改革”,并带头“革了自己的命”,取消了公车补贴,最终推动公车改革全面落地。

武汉并不是叶青的故乡,不过,他对武汉有别样的感情:生于福建的他已经在武汉生活了40年,见证了武汉这些年的发展和成长。他说,经历过这次磨难,武汉这座城市需要时间慢慢恢复,但在此后必将散发更强的活力。

“现在来看,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叶青说,对于国外疫情防控,武汉最重要的经验是“三封”,封城、封小区、封超市。另外就是尽快建设方舱医院,尤其把大学的教室利用起来,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类隔离,这是非常关键的举措。

4月7日,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叶青,了解76天这位“另类官员”的封城生活。


“很庆幸这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情”

南方日报:武汉马上要解封了,您有什么样的感觉?

叶青:一种回归正常的渴望。从封城到现在,由于只能进不能出,我们还是感觉被封住了。从8日零时开始,就要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了一个常态,这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

南方日报:从封城到解封的76天,您是如何度过的?

叶青:这70多天,我每天都很忙,过得很充实,主要忙4件事,现在回顾起来挺有意义的。

其一,写疫情日记,从1月31日开始,一直写到4月7日,每天都在写。

其二,就是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2003年到2012年,我做了10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当时说过一句话:我只要当一天的代表,我就会以代表的身份来说话,这个我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这70多天我又找回了当全国人大代表的感觉。

其三,就是提建议。封城的70多天里,前面20天是最危险的,我们到哪儿都能看到问题,比如超市里面人挤人,我觉得风险很大,就提出三次建议,最后加起来都有10条建议,都是关于超市的。

其四,就是做直播。我过去是不搞直播的,从2月15日开始,很多企业家对前景很迷茫,从那天开始到现在,我每天晚上9:00~10:00都在网络上搞直播,从当天抽出几个经济热点来讲——我是怎么看的,大家要注意什么事情,有什么新产品、有什么创新概念等,到现在已经有50多场了,加起来有10多万人观看。

一些同志就觉得很奇怪,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我除了是副厅长,还有三个身份是你们没有的,一个是党外人士,一个是政协委员,三是网络大V,所以一些话我可以说。其实,从2003年开始,我的“另类官员”身份就一直留下来了,我很庆幸这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们不说话,谁来说话?”

南方日报:您的疫情日记很受关注,当时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开始记录呢?

叶青:首先我每天都有写东西的习惯,我在公众号有个栏目叫“叶青看财经”,我每天会给企业家谈几个经济热点。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以“叶青看财经”的形式在写,并不是日记的形式,后来有个朋友建议,武汉疫情可能短期内不会结束,建议我写日记,正好跟我的想法一样,我就改名叫“叶青的武汉日记”。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重要事件中,我们又在全球瞩目的武汉,我们不说话,谁来说话?起码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手的资料,就是很自然而然去做这样一件事。

南方日报:您当时都提了哪些提案?它们都是怎么形成的?

叶青:从封城开始,我提了30多条意见建议,从建议戴口罩、关闭麻将馆,到捐赠物品中增加折叠床,再到实施基本收入计划、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这些建议主要通过民主促进会、湖北政协app、国务院小程序等渠道进行递送,几个地方同时发,总有一个部门可能被采纳。我相信这些建议上面肯定可以看到,而且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有的已经被采纳了。后来中央指导组到武汉来,再加上新上任的省、市委书记,(关于疫情防控)我们能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

南方日报:您认为这次疫情,对武汉来说意味着什么?

叶青:这次武汉疫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后果最严重的一次。在这个漩涡的中心,我每天都会去观察,人命关天,所以我很着急会提出很多建议,会看出很多工作上的漏洞,我觉得所有建议里面,最重要一点就是把健康保障和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作为三件大事来抓。未来很多企业进入医疗领域,医院会更注重医生的培养,我们的医疗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武汉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三封”

南方日报:目前疫情还在全球急剧扩散。从武汉防控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您认为对国外疫情防控有什么启示?

叶青:疫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复盘来看很有意义。武汉这次防疫技术上还是不错的,唯一的遗憾就是时间上有点拖后。我认为,武汉的经验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三封”,封城、封小区、封超市。如果“三封”能够提前并同时进行,我们或许可以节约20天的时间。另外就是尽快建方舱医院,把学校、场馆等利用起来,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类隔离,这是非常关键的举措。现在来看,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南方日报:后疫情时代,武汉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叶青:现在武汉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的恢复,4月份还是一个恢复期。进入4月份,我发现一些街道的私人超市和美容美发室等都已经开了。等到8日武汉解封,一些大企业复工可能没有问题,但是服务业复工难度会大一点,可能会产生人工不足或者用工成本增加,这会对企业产生成本压力。另外,武汉解封以后,上街的人还是会比以往少很多,如果“五一”能够恢复到以往的八九成就非常理想了,它需要一个恢复的时间。

南方日报:经历过这么一场磨难,您对武汉未来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叶青:武汉应该是中国内地条件最好的内陆城市,它有几个优势:第一是区位优势,武汉位于金十字的原点,它是长江和京广线交会点;第二是科教优势,武大、华科两所大学四个大医院,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是产业优势,从过去的钢铁产业,到后来的汽车产业、光电子产业、芯片产业等,武汉产业不断进步;第四是文化优势,比如楚剧是京剧的一个源头;第五是生态优势,在所有省会城市里面,武汉是水面最多的,达到25%,人们可以依水而居;第六是改革优势,武汉此前大刀阔斧地改革,一些举措非常务实和实用。

武汉经历了这样严酷的疫情磨难,使得人们有着其他地方人们没有的体验,尤其对于生命和健康的认知会更深刻,这都会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成长,今后武汉在大健康产业、应急产业等方面,可能会有大的发展。

【记者】赵晓娜

【作者】 赵晓娜

【来源】 南方探针南方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