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铁力拜·阿里曼所跳的熊舞和哈萨克族的大多数民间舞蹈一样,属于家族式传承,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扎铁力拜一家现在虽然生活在巴里坤县的海子沿乡,可在几百多年前,他的祖先们生活在阿勒泰的山间和草原上,由于游牧逐水草而居,后代才慢慢迁徙到了这里。

资料图片。

扎铁力拜小时候就常看爷爷在各种欢庆的聚会上跳熊舞,爷爷通常都披着一件大皮衣,假扮棕熊,跳起熊舞,还常常在孩子们面前做出熊的鬼脸,惹得孩子们一阵阵开心的尖叫。

后来,父亲阿里曼跳熊舞时,扎铁力拜也能跟着跳了,他才听爷爷说,这熊舞在自家传承,是有些来历的。

400多年前,扎铁力拜的祖先在阿勒泰山间放牧,家里有个漂亮的姑娘叫阿依沙,有一天她在放牧时,在密林里看到了一只快要死去的棕熊,倒在一棵树下奄奄一息。阿依沙忙四处查看,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只小熊仔哀叫不已,她觉得小熊仔特别可怜,于是就把小熊仔抱回了家。小熊成了家里的一员,阿依沙经常给小熊喂煮好的肉吃,所以小熊对阿依沙最亲。阿依沙走到哪,小熊就走到哪,还喜欢学阿依沙的各种动作。小熊逐渐长大了,在牧民们眼里,小熊就是漂亮的阿依沙的保镖。

有一次,阿依沙去山泉边挑水,小熊也跟在后面模仿,它学着阿依沙的动作,好像手扶扁担,身姿摇曳。阿依沙无意中转头看到小熊的动作,觉得既好笑又好玩,玩兴大起,也学小熊的动作扭了起来。一时间一人一熊在山路上玩得不亦乐乎。此时,阿依沙的哥哥正在山泉汇入的湖边弹冬不拉,他看到阿依沙和小熊的步伐和动作,突然心中一动,一曲全新的冬不拉曲子就从手中流泻而出。阿依沙的哥哥根据他们挑水的步伐节奏,有感于妹妹和熊互相模仿,曲子充满了野生的趣味。

阿依沙听到哥哥的新曲,觉得很好听,索性放下水桶和小熊专心跳起舞来。以后每到晚上,哥哥弹起冬不拉,阿依沙都要和小熊跳一段这个舞,阿依沙模仿小熊的动作惟妙惟肖,家人就把这个舞起名叫熊舞。后来,阿依沙家里有只熊,阿依沙和这只熊跳熊舞跳得好,这消息在附近牧民们中不径而走,越传越广,大家都为在节庆时看一眼熊舞为荣。

一晃又是两三年,小熊长成了一只大熊,它还是老习惯,喜欢跟着阿依沙,哥哥发愁了,妹妹到了出嫁的年龄,整天有只熊跟着算怎么回事啊,要是哪天熊野性大发伤害阿依沙怎么办?最疼阿依沙的哥哥想了个办法,将熊引到深山里,佯装打猎走火,一子弹打到了熊的左前腿上,熊的前腿虽然受伤了,可是它却还能站起来,走到阿依沙哥哥身边,打着手势求他带自己回家。回到家后,看到受伤的熊,阿依沙边哭边说:“小熊,你长大了,你得回到森林中去,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家。”熊好像听懂了,只是看着静静地看着阿依沙,晃着它胖乎乎的熊掌。等到熊的伤养好后,它没有和家里任何人告别,就离开了。为了纪念这个像家人一样的熊,阿依沙全家人都开始跳起了熊舞。从此,熊舞就成了阿依沙家世世代代相传的舞蹈。

熊舞、鹰舞、天鹅舞、雁舞、狐狸舞,这些哈萨克民间舞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来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剧作家程万里这样解答:在很久很久以前,游牧在草原和山间的哈萨克族牧民们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必须,狩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他们重要的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他们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经常接触的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作,并积累了与其争斗的经验,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和它们和谐共处。后来,哈萨克族牧民们模仿这些动物的习性和动作,慢慢演化为舞蹈,所以这种舞蹈又称做执具舞或模拟舞。这些舞蹈在当时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孩子和年轻人,通过舞蹈识别和懂得这些动物的习性,若遇到这些动物知道怎么防范,这是由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决定的。随着时光流逝,哈萨克族牧民们不再狩猎,懂得了和大自然中的生灵们和谐共处的时候,这些舞蹈才变成发人们茶余饭后,聚会时的经典节目。

END

来源:哈密市委宣传部

编辑:伊诺

QQ:3123694939

微信:hamilingjuli

官微:哈密零距离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