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取代了元朝对中国的统治。明朝中央政权继续有效地统治着西藏地方,皇帝与藏区的政教首领之间仍然是君臣关系、上下主属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第二年(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就派遣官员持诏谕前往西藏,着令各部归顺明朝。诏书说到朱元璋“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这一年,明太祖还派遣陕西行省的官员许允德前往藏地进行第二次诏谕,“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明朝刚刚建立,就在一年中两次派员赴藏诏谕,恳切敦促藏区各部归顺朝廷,表明具有远大眼光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这一边远疆土是极为重视和关注的。

明朝对全国藏区的统治,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一套制度,只是名义上作了一些变更,如将“摄帝师”改为“炽盛佛宝国师”,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为“行都指挥使司”等等,并废去了元朝的旧印玺,另颁明朝的新印玺。但是,明朝对西藏的统治方法,较之元朝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于藏区和朝廷的情况都有所变化,故而带来了统治方法的变化。

西藏各地僧俗官员,作为明朝一个辖区的首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向朝廷贡献牲畜、皮毛、藏绒、药材、藏香、铜佛、卷轴画佛等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朝廷则沿袭惯例,以数倍于贡物价值的金、银、钞、绸、缎、布疋、茶叶、粮食等优厚回赐给予朝贡者,以示对边远藏区的关怀。由于回赐丰厚,朝贡人员往来一次就可获得大利,致使入朝进贡的藏族人员逐年增多。根据明朝礼部统计,公元15世纪20至40年代,藏区各地每年进京朝贡人数不过三、四十人,50年代增至三百人,至60年代竟多达二、三千人。天顺年间(1457-1464年),出现了朝贡者“络绎不绝,赏赐不赀”的现象。往来于畅通无阻的驿路上的朝贡者,实际上形成了大规模的贸易团体。为此,明朝还不得不对朝贡人员和次数作必要的限制。这种以贡赐形式出现的朝廷与藏区地方僧俗首领之间的特殊经济往来,对明朝中央政权推行治理西藏地方的施政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底款:大明永乐九年辛卯年九月初九日敬诚,内装神珠多颗,保世代平安。

汉文的款:大明永乐九年辛卯年九月初九日敬诚,内装神珠多颗,保世代平安。明代将此类天珠称“神珠”。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藏文底款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佛像介绍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天降石天珠在明代为何被称“神珠”

古籍中关于神珠的记载:

雮尘珠、避尘珠、赤丹,是多次出现在古代史书中的中国三大神珠。

  1. 雮尘珠是类似玉的神秘材料制成,相传为黄帝祭天所得,传说后来被用来为汉武帝陪葬,后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县汉武帝茂陵被农民破坏,至今下落不明。

    (雮尘珠:又名凤凰胆,有说为黄帝仙化之时所留,有说得之与地下千丈之处,是地母变化而成的万年古玉,亦有说是凤凰灵气所结,种种传说,莫衷一是,其形状酷似人的眼球,本身具有一种能吸引混沌之气的能量。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据传商代第三十二代君主武丁,在一座崩塌的山峰中找到一只染满黄金浸的玉石巨眼和一件赤袍,武丁认为这只古玉眼是黄帝仙化之后留下的,无比珍贵,将其命名为“雮尘珠”,于是命人铸鼎纪念。乃是世间第一奇珍,当年陪葬于茂陵,后来赤眉军大肆发掘,茂陵中的物品就此散落于民间。但据献王镇陵谱记载,雮尘珠是地母所化的凤凰,代表长生不灭的轮回之眼,自商周时代起,就被认为可以通过这件神器,修炼成仙,有脱胎换骨之效,但是需要在特殊的地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周文王曾经把这些内容,详细地记录在了天书之中。不过这些机密,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几乎所有的君主都梦想能够成仙得道,长生不死,永保万年江山,所以都竭尽全力去破解“雮尘珠”的秘密,秦末之时,这件神物流落到了滇南,献王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件“雮尘珠”,所以才离国而去,准备到山里找个地方,修炼成仙。茂陵中的只是一枚冒充的影珠,真正的雮尘珠被献王死后含在嘴中当作了陪葬品。)有待考证。

2.赤丹神珠也颇具传奇性,传说该丹出自三神山,有脱胎换骨之神效,始终为宫中秘藏,失落于北宋末年。

3.避尘珠的正式记载见于《新唐书》,又见于“后唐书”,这可是中国的正史。“避尘”之意:“将其珠放置于土灰之上,灰尘会向外散开,故名避尘。”可见此珠力量惊人!专家认为:避尘珠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的放射性物质,该珠1957年曾在中国陕西西安被发现,发现时由于发生了恶性哄抢事件,就此失踪。

雮尘珠 描述 与现代的天珠比较接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