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势力强大的荆州刺史桓玄叛乱,东晋朝廷再次派刘牢之为先锋,刘裕为参军,率大军讨伐桓玄。第一次选择,刘裕拒绝了刘牢之一同造反的请求。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的远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
虽然祖上也曾经阔过,但到了刘裕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到了不能再落的地步。
刘裕出生时母亲不幸难产而死,十九岁时父亲又突然病逝,只留下刘裕与继母萧氏二人相依为命。
刘裕少年时不爱读书,却偏好弓马骑射,只可惜到成年时,虽然练就了一身武艺,但在乡下却无处施展。于是刘裕决定了,去投军。
刘裕首先是投靠了东晋将军孙无终,在孙无终的帐下,刘裕因为能力出众,一路由亲兵做到了司马。
后来晋安帝隆安三年,会稽郡孙恩作乱,前将军刘牢之奉命讨伐,刘牢之找了刘裕作为助手一同前去平乱。
战场上,刘裕带一支侦察队与孙恩的大部队相遇。刘裕豪不畏惧,率侦查队直接冲入敌军阵中,敌人遭遇突袭大惊失色。后来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也带兵赶来,二人大败敌军。
孙恩虽然战败,但却没有身死。刘牢之率兵撤退后,孙恩再次作乱。因此刘牢之也再次奉命出征,这次依然是刘裕为先锋。
刘裕率军在勾章与敌军相遇,再次大胜孙恩。后来孙恩逃窜至海盐、丹徒两地,又被追赶而至的刘裕打败。孙恩无奈,只得逃至海上避难。
至此,刘裕声名显赫,由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变成了威震一方的将军。
那刘裕为何能够成功的实现咸鱼翻身呢?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刘裕习得一身武艺,这是他本身的条件优越。但乡下地方又无处让他施展一身武艺,这是环境与自己的优越条件不配套。所以为了让一身的武艺有地方施展,刘裕便选择了去投军,这是为自己找一个更配套的环境。
所以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感知到自身所处环境的优劣,也才有能力去接触更高层次的环境。
第二,正如上文所说,刘裕无权无势无背景,唯一的优点就是能打。刘牢之看中的也就是他这一点,所以刘裕每次打仗都非常拼命。
因此,刘牢之第一次任他为侦查队长,第二次就任他为先锋。
如此大幅度的升迁,完全是因为刘裕懂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所在,所以就能照着这个价值,不断地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他人觉得你有价值,自然也会满足你的需要。
后来势力强大的荆州刺史桓玄叛乱,东晋朝廷再次派刘牢之为先锋,刘裕为参军,率大军讨伐桓玄。
但谁知道两军刚刚相遇,刘牢之便在其舅舅的劝说下叛变了。原因是掌握东晋实际政权的司马元显,与刘牢之一向不合。而刘牢之害怕,一旦他打败了桓玄,司马元显便会卸磨杀驴对自己开刀。
刘裕心有不满,但劝说了刘牢之几句后,也不再说话。
后来桓玄攻入健康,控制了东晋朝廷。他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收了刘牢之的军权。刘牢之非常不满,他招来刘裕想和他一起举兵叛变,但却遭到了刘裕的拒绝。最后刘牢之兵败自杀。而刘裕也另换主人,投靠了桓玄的堂兄桓修。
后来桓修与刘裕一同进京晋见桓玄,此时的桓玄已经称帝,他不仅废除了东晋皇帝,而且还自立国号为大楚。
桓玄也非常欣赏刘裕的英雄才能,对他极尽拉拢。
再后来刘裕找借口与何无忌一起到达金口,二人秘密商议如何造反夺权。
一切准备就绪后,何无忌先是刺杀了桓修,然后刘裕便夺得了丹徒的兵马。
之后刘裕便一方面攻夺城池,一方面不断收拢新投靠的将军壮大自己,最后成功攻入健康,桓玄逃走。
后来桓玄在四川被杀,至此,刘裕成功夺得东晋政权,被封为豫章郡公。
为何短短的时间内,刘裕便由一个参军,变成了称霸东晋的权臣?因为他善于选择。
第一次选择,刘裕拒绝了刘牢之一同造反的请求。为什么呢?刘守之开始讨伐桓玄的时候,一方面有东晋朝廷给予的实力,另一方面讨伐逆贼也是师出有名。所以这时候的刘牢之是具有优势的。
而后来,刘劳之已经投降且被桓玄夺权,此时既无实力又师出无名。所以此时发兵,是处于劣势地位。
拥有优势的时候不去消灭敌人,处于劣势的时候反而想着造反,这说明刘劳之这个人完全只凭情绪做事,丝毫没有理智。所以刘裕拒绝他是正确的。
其实从刘裕后来的行为来看,他也是想造反的,只不过他在造反的时候懂得选择理智的合作伙伴,比如后来的何无忌。
第二个选择,追随了桓修而不是追随桓玄。为什么呢?
因为桓修是丹徒的地方势力,而桓玄是中央势力。刘裕毕竟出身低微,而且官职也小。以他的这些资本在中央是不可能打开局面的,所以他追随了桓修,这是在地方上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后来何无忌杀了桓修后,刘裕能够瞬间控制丹徒。
这是刘裕懂得,在自身段位低时,选择工作平台不一定要选择最高级的,而是要选择让自己能有发挥空间的。
第三个选择,造反,为什么呢?
东晋是门阀政治,而门阀与皇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桓玄贸然废除了东晋的皇帝,这必然会使许多门阀的利益受损失。
刘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起兵造反。为什么后来刘裕起兵后,一路上有那么多的将军投靠,就是因为那些被桓玄得罪的门阀们都投靠了刘裕。
所以刘裕懂得利用对手潜在的矛盾,来壮大自己。
正如上文所述,刘裕善于选择。那善于选择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不断地进行抛弃与利用。
比如,刘裕在认为刘劳之造反不可能成功时,果断抛弃了刘劳之。在认为在地方上发展更适合自己时,刘裕选择了利用桓修。在认为门阀与桓玄的利益冲突已经不可调和时,果断的选择了利用门阀。
最后这一段结论可能有些残酷,但政治就是如此,不残酷的政治是幼稚的,不残酷的现实也是幼稚的。
刘裕的野心非常大,做一个权臣并不能满足他,这只是起点,而远不是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