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可能会说,症结在于:这个小伙子找了一个工作,不踏踏实实地做,反而总想别的,不收心,所以他不职业。好了,说了这么多么,我想说,每个人都能放心大胆地追求独特,只要他有能支撑自己独特性的东西,能在分析自己的问题时把逻辑理清楚。

19 从取代他人的利器,到不可替代的神器

今天这个时代啊,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在今天,有一句话很流行,这话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这话说的很好,但也有人不同意这句话,他们觉得,如果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就等于是在说,每个人都一样。用得太滥,独特这个概念就失去意义了。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用正确的姿势理解“独特”这件事。

A:“老师,我觉得我在新公司里总是没法融入进去,怎么办?”

我:那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A:“我考虑了一下,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可能是我太独特了,与大家性格不合。”

我:你觉得你的独特体现在什么地方?

A:“独特吧……就是我发现大家每天只想着工作工作,没有个性没有梦想,他们觉得这种不自由的生活也可以忍受,但我不同。我总觉得高晓松老师的那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生活不应当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当有诗和远方。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偏安一隅就够了,可我不同,我就总是想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是前两天,发生在我和学员之间的一段对话,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哈。作为一个职场老鸟,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在网上火起来之后,我就知道要糟。这倒不是说这句话本身有什么问题,和晓松老师的那句话一样,这句话本身说得很好,我也很认同。

但糟就糟在,凭着我多年给年轻人做职场指导的经验来判断,这句话一定会给许多人带来误解。果不其然,就像我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这段话被很多年轻人在与我的交谈中不断引用。可是你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症结在于:这个小伙子找了一个工作,不踏踏实实地做,反而总想别的,不收心,所以他不职业。

但我说,不是的。时代已经变了,以人为本——我工作,是为了我可以好好生活。小伙子有这个想法,对美好的生活有梦想——这一点毛病都没有。哪个老板要是告诉你这是个问题,我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这个公司有问题。

但问题是,只有你对诗和远方怀揣梦想吗?世界那么大,你觉得你就是想看看它的唯一一个人?别逗了。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很多和这个小伙子怀有一样困惑的人,实质上混淆了一个概念:可视化。

当他看别人的时候,他只能看到别人的行为表现,但当他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时候,他却能看见自己的思维。所以这实质上是在拿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行为作比较。而这两件事就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的东西。这种比较违反了同一律。

好,刚刚我们分析了,向往自由,本身并不构成独特。那么,我有个问题:独特是什么?

前段日子在一个叫青稞先生的公众号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好:

我们告诉小孩子“你是独特的”。这是一个命题,一个结论。那么你告诉我,论证这个命题的基础是什么?素材又是什么?它的逻辑在哪里呢?如果你知道的东西别人都知道,你做过的事情都有人做过,你的存在没有给这个世界上增添一丝有创新价值的东西,那么你告诉我,你还说你是独特的,凭什么?我有一点怀疑,是不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独特”这个概念就有点类似于一种“救赎”?

我在这儿引用这段话,想说的是:或许我们对独特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误解了。独特或许并不是体现在方向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你可以有不同的喜爱、偏好和生活方式,但这些都不是独特,也总会有人和你有共同的爱好的。这些只是方向而已,没有独不独特可言。

但爱因斯坦是独特的,不是因为他长得像猴子,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和相对论;马斯洛是独特的,不是因为他以人为本,而是因为他创立的人本主义理论严密;你隔壁办公室的那个程序员也是独特的,因为他写的那个app,换了是你,就写不出来。而独特,就是不可替代。

世界这么大,哪管你如何奇葩都会与人重合——而唯有质量,不可替代,是立身之本。所以,正像那篇文章的末尾所言:“与其说值得追求的是独特,不如说值得追求的是使我们所以能成为独特的原因。”

回过头来,以这个视角再审视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问题就很清楚了:正因为我们把独特认为是性格,才会认为它构成了我们融入他人的阻碍;也正是因为我们以为独特本身是值得追求的,才会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问题时特别容易归因于独特性,因为这看似是一个反思,实则却是一个自我褒扬,说“独特性是我的问题”,和说“适应能力不良是我的问题”比起来,让我们自己愉悦得多啦。

所以,当我们再面临这样的困惑时,我建议大家呀,和我一样,分三步走:

第一步,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把一个想要解决的问题,归因于一个具有社会赞许性的特质?比如说,我不适应我的工作,是因为梦想。

第二步,反思一下,在我们下意识地做出推论的时候,是否用同一个词表达了两个意思?

第三步,最后再检查一下,你得出的结论是否在什么事实都不能改变,也不能使你获得成长的时候,却使你变得更轻松?

好了,说了这么多么,我想说,每个人都能放心大胆地追求独特,只要他有能支撑自己独特性的东西,能在分析自己的问题时把逻辑理清楚。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做到职场当中真正的不可替代呢?要做到不可替代,你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学会做减法。接下来我们就来和大家讲一讲奥卡姆剃刀原理。

自从人类的文明诞生开始,“简洁”和“复杂”就一直在斗争。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所以我们总是渴望“多”,害怕选择太少。“多”会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就拿生孩子来说,以前人们的观点是多子多福,所以一生就是七八个。因为当时的医疗、生活条件差,所以多生一个,就意味着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希望。

所以,“复杂”它潜伏在每个人,包括乔布斯本人的心底,总是纠缠着人们。所以,即使是那些思路清晰、智慧与常识并存的人,有时候也会放弃对“简洁”的执着。奥卡姆剃刀定律,是一个古老的法则。它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的。这个原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苹果则是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忠实信徒。如果你去过苹果零售店就会知道,里面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只有购物的空间,只摆放人们需要的产品。苹果从来不给商品以外的东西留出空间。

在做产品的时候,更是如此。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只专注做一件事,不会为其他东西分神。”正是因为如此,成就了苹果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

乔布斯一生都喜欢简洁的东西,平时过的是极简的生活。他的房子不装修,家里只有一盏台灯、一张旧餐桌和一台影碟机。房间里也没有沙发和椅子,只有一张垫子。大部分时间他就坐在垫子上禅修。

后来,他就把这个理念融入到做产品的理念中,也就是:至繁归于至简。只有我们抵挡住了诱惑,才能更好的保持专注。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说过:“大胆减少处理那些缠扰你的紧急事情,真会出问题吗?只要看看那些身患重病甚至于身有残疾的管理者仍能干得有声有色,就可知道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外号“影子总统”、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就是如此。当年,他身患重病,差不多每隔一两天才能工作几个小时。这迫使他除了真正重要、生死攸关的事情,其他一概不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事情,相反,在战时的华盛顿,他比任何人都更有成效。因此,丘吉尔称他为“驾驭问题本质的大师”。

所以,你应该排除干扰和诱惑,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真正重要的工作上。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用这三个步骤来筛选事务。

第一步,选择你认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能够产生长远的价值和影响力,或者不赶紧处理就会出大事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不断地筛选,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步,简化。

既然选择了最重要的,自然也就有不重要的。而简化就是指去掉不重要的部分,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值得去做的事上。如果不做简化,什么事情都做,那你就会忙得像团团转,很快就累垮了。你要分清楚,那些事情必须现在马上做,哪些事情可以搁置,哪些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做,哪些事情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些事情可以不做。

第三步,主要关注三件最重要的任务。

每天晚上,你给自己列一个清单,写上明天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第二天从早上开始,优先完成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你要确保三件事情中至少有一件与你的目标相关联。在完成这三件事情之前,最好不要做其他事情。只有这样,你做的事情才是对你有价值、能够产生积累的。

在《疯狂的简洁》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叫作“直率就是简洁,迂回就是复杂”,这是一种沟通方面的简洁思维。这个观点我很认同。我和很多成功人士打过交道,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目标明确,说话办事简单直接,不会拖泥带水,更不会绕圈子。这是因为,他们的时间都太宝贵,所以简单直接能够大大提升效率。行就行,不行就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合作。

在职场中,很多人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为了不破坏气氛,我们总是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然而,对于乔布斯来说,这些都与他无关。他从来不会在乎气氛、他人的感受、友善度,在他看来,命令就是命令,真理就是真理。

所以,“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这才是最深层次的简洁。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愿意批评,那么下属就无法成长;如果不直接提出要求,那么别人就会装傻;如果不开诚布公,就会导致流言蜚语。如果遮遮掩掩,就会把事情搞得复杂。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坦诚直接,那么大家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少花很多力气。

其实,相比于说谎、欺骗或者拖延,只要你足够坦诚,人们会更能够接受简单直接。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心直口快,结果这样的人不但朋友多,而且事业也很出色。毕竟,和这样的人相处或者合作,是一件简单而愉快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