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書單,準備重讀。發現自己順手拿出來的都是時間管理類的,例如上週剛寫完讀書筆記的《小強升職記》,這周正在寫的《哪有沒時間這回事》,還有《把時間當做朋友》、《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你一年的8760小時》、《時間管理幸福學》《晨間日記的奇蹟》。總共讀了七本了!讀的越多感覺越通透。其實讀書是爲了能把裏邊的知識活學活用,不能完全照搬。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思考方式千差萬別。我們只要能從書中汲取到經驗,轉化爲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並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與提高,書就沒有白讀。

今天就專門談一下這本《哪有沒時間這回事》。這是最接地氣的一本時間管理書。初次瞭解是在喜馬拉雅app聽到的,當時被作者有趣的語言和管理邏輯吸引,毫不猶豫的專門買了書來閱讀,果然收穫頗豐。

這本書特別推薦給剛開始學習時間管理的小白。在輕鬆有趣的文字中,你會不知不覺學到一些時間管理的好方法。

本書封面

作者紀元,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早起的鳥兒社羣發起人,水果撈學習會創始人,享學社創始人, 9年教育培訓、8年時間管理實踐,優化時間表超過 25000張,平均爲每人每週節省 13.7小時,宣言是使自律者自由。

正如作者所說,碎片化時代綜合徵是時代病,是時代變化確實給我們敲的警鐘,我們所感受到的焦慮是落後於未來導致的。不過痊癒並不難,本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只要掌握“三級技能”熟練運用“三個清單”,就可以自如地應對碎片化帶來的衝擊,併爲未來工作做好準備。

一、讓1天變28個小時的初級技能

㈠從安排日程開始,也許你就錯了。

1.先整理心情,再整理事情。

因爲情緒真的會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很多公衆號好文都提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作者列了自己的日常事務清單,不需要寫具體的時間點,只列事情即可。我閱讀的時候也列了,果然記錄下來大腦會輕鬆許多。

日常事務清單

這樣做的好處是:

✔日常事務是每一天的基礎,只有日常事務處理好了,才能逐漸對複雜的、高價值的事情處理起來更得心應手。

✔避免焦慮,在執行時從清單中讀取,而不是從我們的大腦中。

✔有助於我們不斷思考如何把這些日常任務做得更好。

2.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的嚴格日程表,我們用時間段。

作者的這個理念也是極其特別,雖然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去不斷優化。他把自己小學階段訂製的嚴格時間表拿出來,跟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對比,結果慘烈的輸給自己的惰性。

作者認爲,越是努力去執行嚴格的時間表,我們就越有可能體會到挫敗感、焦慮感,也就無法堅持。剛開始嘗試,應該以小白的心態學習,以小白的標準要求自己,從易而難,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更容易堅持。

在規劃每天時,應該以“時間段”來劃分,如圖:

時間段

這9個時間段並不是隨意劃分的。而是在詳細審視了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狀態後確定下來的。用這6個要素,來決定某一時間段內適合做哪些事情,不適合做哪些事情。

讀到這裏,我把自己的重要學習時間段也按照這個流程寫了下來。小夥伴們也可以試試,很有效,能讓你從繁雜的瑣碎中抽身而出,專注於自己的當下,很神奇的。

3.不斷改進的是規劃,牆上掛的的是鬼話

一天當中,人總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問題不在於狀態不好時怎麼辦,而在於狀態好的時候,是否真正利用起來,並高效工作。

其實狀態無所謂好壞,只是有着不同的特點。該工作,該玩玩,豈不美哉?我們要學學會不斷優化每個時間段。

利用上面講的6要素,界定某一個時間段並分析它的特點,就會發現每個時間段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而且還能發現一些優化和提高這個時間段的具體措施。

分析6要素
分析某個時間段的6要素

用清單整理碎片。當嘗試着把起牀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單,並且按順序排好,然後按照單子上的事情做,有不合理的地方再調整。如圖:

每個時間段之間要有界限與儀式感,這樣才能迅速進入新狀態。


㈡早起的鳥兒養成計劃

1.你的早上都丟了?

你見過清晨5點的城市嗎?早起的好處相信大家聽的太多了,每次都信誓旦旦的要早起,可最終輸給了溫暖的被窩!早起這簡單的事怎麼就這麼難呢?我自己也是花了兩年的時間最終養成5點準時起的習慣,當然,我晚上十點前就睡!跟作者的理念不謀而合——早起倒逼早睡,要質量不要時長,合理安排碎片化休息時間。

2.賴牀是個僞命題

①把最想做的是放在早起後;

②確定第二天幾點起,要做什麼;

③用雙鬧鐘確保清醒下牀;

④做到起的爽快,睡得心安理得。

做到這四點,估計早起已經不是難事了。

當然,如果身體需要休息,也不要過分強迫每天都早起。畢竟偶爾加班或者特殊事情,都有例外,不要有太多心理負擔!

其實,能不能早起取決於頭天晚上的行爲。

3.可以偷回來的時間

把早起本身看成一件事情,早起之後幹什麼都應該以早起爲原則。“無趣不起早”!誰規定早起必須學習、讀書、鍛鍊?剛開始起牀就很難了,再沒有一點點樂趣,我們早起幹嘛呢?

養成早起習慣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思考如何讓早起更有意義,有趣又有意義的早起會更完美。

4.晚間的時間爭奪戰

大多數人選擇晚上休閒娛樂、聚餐、玩樂。白天已經工作一整天了,如果晚上不能好好放鬆,簡直生活沒有樂趣了,這是大多數人。當然,會有極少數非常自律的人會晚上繼續學習或進修。

開始階段,平靜的接受自己的一切。我們努力拼搏進取,不就是爲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嗎?

所以,一是安心的陪伴家人。二是舒適的放鬆和保健身體,好好享受當下,讓自己慢下來。三是安排第二天日常。

5.晚間根本停不下來

晚間的一切都是習慣,有好習慣,有壞習慣,需要雙管齊下,去動手。壞習慣靠打叉停下來,而好習慣靠程序去執行,你的意志力要用來避免使用意志力。

、不能專注也能完成80%任務的進階技能

㈠幫你告別無所事事的碎片清單

1.貴人多忘事,只因記心中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腦系統,練就了可以輕鬆應對與日俱增的碎片,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去優化和簡化,逐步升級成最優系統。

對於碎片,大腦就像個漏勺。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大腦的這些偏好都跟它記憶系統的結構有關。它又許多忘事方式,比如不當回事,徹底忘記,提取失敗,壓抑。而碎片清單能讓我們的大腦進行緩衝,隨時記錄下來你的想法,用手機記錄,言簡意賅即可。這樣我們會清楚的意識到,我要做的事情都在那裏,不會落下,我一定會有更適合的時間去處理它們。

用碎片清單之後工作模式也會跟着發生變化。任何丟給我們的任務如果可以明天或者以後完成,並且會盡量爭取到這個結果。其實大部分任務都沒有那麼急,只要把事情往後拖一拖,我們可以利用第二天早晨的時間去搞定,這樣的話我們有自主的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找到更合適的時間去處理它們。是不是感到輕鬆多了?

如果沒有事做的時候可以習慣性的打開碎片清單看一看,找到以前隨手記下的事情,挑能做的就做了。隨便清單一定要隨身帶,因爲我們可以把碎片裝進這個大口袋,一旦有空就可以把裏面的寶貝翻出來,利用我們的碎片時間去完成,從而提高效率,減少焦慮。

2.用碎片時間處理碎片清單

任何執行計劃之外的時間都是碎片時間。碎片時間可以用來做三件事情:發呆、隨機之事和制定計劃。

事情一來就把它丟進碎片清單中。然後就可以不用再去想它,這很爽但這不是目的,我們把事情丟進碎片清單的目的是要在其它適合的時間再去考慮它,處理它,這部分就是在告訴你思考的具體步驟,最終我們將會形成第三張清單——每日任務清單。

3.你的計劃總完不成,對吧

你還需要一個每日任務清單。所有碎片清單中的任務可以歸納爲不做、以後做、現在做、排期做、找人做、以及怎麼做六種,其中不做、以後做、現在做這三種在處理碎片清單時就已經把他們移除出去了;而排期做、找人做、怎麼做這三種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些後續工作他們都會在碎片清單裏產傷心的事情,這些事情是肯定要做的,雖然不是現在但越早完成越好,不然會越積越多,所以我們需要爲這樣的事情,建立清單,即每日任務清單。

任務清單上的任務,要想被切實執行,需要在練任務時思考細化,需要你的大腦提前預演。

㈡任務粉碎程序

1.明明20分鐘就能做完,幹了一個半小時

英國曆史學博士諾斯古德.帕金森在她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提到一個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同樣是寄明信片,老太太用了半天,而一個工作特別忙的人可能花5分鐘在上班途中就順手解決了。帕金森認爲,工作會自動佔滿一個人所有可能的時間,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執行任務時,要列大綱、提要和步驟等,包含了對執行任務的思考,這樣,真正執行起來就會輕鬆許多。

計劃時要思考過程,執行時要邊做邊思考細節。而且要做好計劃的過程仍然是會變的心理準備。

2.任務優先級,你是機器人嗎?

紀元老師說,讓他開心而不擰巴時就更有可能管住自己,即使看兩眼電影也有能及時停止,回到正常工作當中來。而且,相信每個人都有最自然的自律力量,這個力量的成長需要愉悅的心情,不要自我折磨,要放鬆,不要擰巴!

最終憑藉每個人最自然的感覺,而非道理、原則、優先級的排布。計劃如此,執行時也如此。

3.碎片化專注

做到專注時眼裏靜,耳裏清,心裏寧。關鍵時候,可以藉助紙和筆,記錄綱要,最終再把其中的條理串聯起來。

碰到困難時,如果不能保持專注,那就放空。既然走神兒了,第一步是要停止走神兒,這時,做一些不太需要投入思考的事情比較適合。

把碎片事件裝進碎片清單,不需要立刻去做,忙完最專注的事情再去做。這樣既不會遺漏,也不會被分心導致無法專注做眼前最重要的事。

專注仍然是成就很多事情的基礎,但不該成爲我們擰巴的原因。我們的大腦也許天生就是碎片化的,不斷開小差、不斷冒點子。而我們又恰巧處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與其談論如何在這個時代擰巴着專注。不如想想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爲碎片化。我們得學會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我們的注意力。這樣才能牢牢抓住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

㈢把自己捋清楚

到這裏,我們已經掌握了三個清單:時間段清單、碎片清單、每日任務清單。從這裏開始,紀元老師要領着我們進階打大怪啦!

如果前面是爲了讓我們知道,那從這裏開始,就是讓我們做到啦,快跟隨紀元老師開始吧!

1.小紅花,大力量

相信大家對“打卡”並不陌生,我給女兒養成好習慣時,就是用的打卡機制。女兒特別喜歡,積極的去做到。小積累帶來大改變。打卡是一種最簡單的調動能量,促使我們堅持的方式。

作者說,如果只能培養一個習慣,請培養打卡習慣,因爲它是培養習慣的習慣,是堅持做到某事的最重要技巧。而且,應該在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打卡記錄。這個我表示不能再贊同啊!

2.碎片化日誌

碎片化日誌重在堅持,所以最開始從最關心的一個方面持續記錄,慢慢再拓展到更多的領域,會給我們帶來巨大改變。有以下五種記錄方法:

-對於事件的記錄

-對於思考與感受的記錄

-基於特定領悟的記錄

-成長與成就

-對於日程安排的記錄

3.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提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你自己”,可是如何認識自己?

到現在我們已經跟隨紀元老師學習了很多,時間段清單、碎片清單、每日任務清單都需要每日頻繁回顧,才能讓大腦無牽掛的記住並不斷優化;打卡記錄、碎片化日誌也需要每週回顧,才能讓我們在總結的同時,用更爲深邃的思考方式,爲將來做準備。

三、讓高效毫不費力的高級技能

㈠逆“習”思維

1.爲什麼我們堅持不下去

關鍵是習慣啊!人與人的差別時間越久越明顯。對習慣的理解、對習慣培養過程的理解、對不同方法在不同階段正副作用的理解,只要弄清楚這三件事情,就可以去堅持任何想堅持的習慣了,才能真正的把碎片累積起來成爲自己的競爭力。

小G和小B的平常一天

看上圖小G和小B的平常一天,誰的進步會更大?未來更美好?結果非常明顯吧!

人總是高估了自己一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十年卻能取得的成就。正是這些每天都發生的小碎片構成了習慣,而習慣所形成的巨大差異令人驚歎!

2.從三分鐘熱度到持之以恆

這裏涉及到一個21天習慣養成。作者是嗤之以鼻的,但其實每個方法都有其科學性與可行性,只不過個體在執行時會遇到各項小困難,需要自己去克服並調整,並沒有所謂的孰好孰壞之分。

整個習慣培養出來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線性重複,而是在有機地變化,所以,我們要適時進行自我調整。

好習慣有的人21天養成沒問題,但有的人也許需要60天、90天甚至更久。所以。不要太糾結習慣多少天可以養成,關鍵是先主動養成。

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習慣

1.我們到底在堅持什麼

我們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堅持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是拘泥於某種形式。錯了馬上修正,直至找到自己最感興趣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聰明的堅持者在探索嘗試期努力地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絕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碎片化時代的敵人其實是思維的碎片,積極有效的思維可以讓自己更有效率,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改掉自己的消極思維變得更樂觀,更主動,這些都是一種抽象的思維無法落實成具體行動也就無法談堅持,所以必須爲我們想培養的思維習慣,找到具體的語言,堅持使用這種這樣的語言和他人和自己對話。

碎片化時代也有情緒管理啊,而且很重要!作者給出了靈丹妙藥:

-經常做出微笑表情。

-經常用愉悅的語調說話。

-經常舒展自己的身體。

-經常關注自己的呼吸加深,放慢。

2.進雷區之前先排雷

我們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才能在行進中繞開雷區。就算偶爾迴歸到舊的行爲習慣中不是意味着失敗,我們要在開始前期平靜的接受自己的笨拙,保持耐心。

避開誘惑,並取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當深陷重圍時,不要和誘惑較勁兒,而是積極主動的轉移注意力。

3.習慣多米諾

確定好習慣的時間、地點,選擇有趣方便的物品,選擇合適的環境,並調節身心狀態,充分認識到人的影響。


我發現,寫讀書筆記的好處是,不但能回顧以前所讀過的內容,還能隨時和作者、和自己進行對話,並在這個行爲過程中不斷反思和優化。只一點,寫作的過程可能會久一點,但正是這個過程,纔是真真正正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必經之路!
我在前面提到,所有適合自己的纔是正確的,不能完全照搬。不然不如不讀。
我剛開始看紀元老師四點起牀,很興奮的試了試調整爲四點半起牀,但接下來半上午的工作時間都處在昏昏欲睡的打盹兒狀態中,而中間要補覺得半小時才能補回來。這嚴重影響工作效率。於是我試着慢慢調整爲四點五十的鬧鐘。奇怪了,一上午狀態都很好,只是僅僅相差20分鐘而已啊。
所以,建議所有人如果有各種好習慣的養成,先去實踐,如果發現不合適,立刻調整爲自己比較合適的習慣。當然了,紀元老師提到的各種方法還是比較適合我們的,既科學又有趣,你要不要也來試一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