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卢日尼基,当阿金费耶夫用脚挡出阿斯帕斯的点球时,8万人的球场突然间从沉默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无数俄罗斯国旗飘扬,曾侃摘下耳机,边收拾着材料,边想着,中国队如果能够再进世界杯,在世界杯上取得这么一场胜利,我们的球迷该有多高兴多疯狂。

伴着主场球迷震天的欢呼声和西班牙球员无声地叹息,曾侃的首次世界杯解说之旅走到了尾声。算上临时增加的在下诺夫哥罗德的法国与乌拉圭的比赛,在俄罗斯的一个月,莫斯科、萨马拉、下诺夫哥罗德……三十岁的曾侃作为央视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杯解说员,他的世界杯足迹遍及俄罗斯6座城市,飞行了15,376公里,总共参与了10场比赛的解说。

前传

世界杯解说的准备工作从2月正式开始,得知自己入选解说阵容之后,曾侃马上找到了世界杯参赛球队预选赛的相关资料,做大致了解,待确定了具体场次后,便找出相应球队资料,边研究边针对球员特点和球队风格做笔记分析。庞杂的资料一时半会肯定是难以消化的,此时日常的积累便显得尤为重要。励志成为足球解说伊始,曾侃便一心扑在了球赛上,闲暇时间几乎全都献给了各种球赛。若是赶上重点球队的重要比赛,看完直播后的回看是必不可少的功课。通过反复观察某球员站位、球队任意球攻防战术等细节,做总结研究,再依此做分析笔记,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造就了解说席上的妙语连珠。

对于曾侃而言,临场准备是解说准备中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相关技战术的内容早已解决,到了赛前曾侃便要从两支球队的彼此对阵、历史情况、最近表现等方面挖掘两队有意思的故事。赛前针对本场比赛的预设能帮助解决诸多的突发情况,在曾侃印象最深刻的比赛中,群星璀璨的西班牙被俄罗斯人顽强地拖入了最后的点球决战,此时,曾侃提前准备的各队球员的点球数据便排上了大用场。

在去世界杯前,曾侃便提前将可能解说的各支球队的国家领导人头像都打印下来,没事看看,所以当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出现在镜头前时,一切便顺其自然了。林林总总算下来,曾侃每场比赛手写和打印的相关资料便能达到一万余字,再加之搜集整理的世界杯历史和周边资料,本届世界杯曾侃整理阅读的相关资料足有十五万字之多。

这届世界杯十场比赛解说下来,曾侃也是有些感悟的:“我个人觉得,解说员在技战术方面的准备,一定要有大局观。观察球员不能只停留在数据和表面上,比如,都知道拜仁的罗本有一脚左脚内切射门,这是特点。但还要去关心他跑动的节奏、跑动时候队友无球跑动情况等……足球首先是体系,然后才是技术。”

正文——解说遇险篇

“直播和解说一切都是不确定因素”,这是曾侃的原话。解说席一般在球场中线相应的高层看台上,一左一右两个小屏幕让解说员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场上的状况和实时的数据,习惯于“眼见为实”的曾侃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着球场完成解说的,余光则观察着小屏幕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犯规、越位、嘉宾特写等镜头,一旦出现,马上予以点评或介绍。

在解说比赛过程中,偶尔也会有突发情况发生,曾侃回忆:“一次,在解说时,小屏幕忽然就雪花了,但是我自己没法处理。赶紧一边说话,一边手机发微信找技术,让他来弄,好在后面化险为夷。”

正文——战术分析篇

年轻的法国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在上半区一路过关斩将,作为“坎特承重墙”的提出者,曾侃对这届法国队刮起的青春风暴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法国队在德尚的带领下,这么些年,从来没打得多漂亮过,战术并不复杂。但法国队强大在于:一是人才源源不断,二是德尚作为国家的传奇球星,真能镇得住更衣室,所以开玩笑说博格巴在国家队的表现才是找到说明书了,在曼联有时候真是出工不出力。

而法国队最核心的,在于他的中场。杨晨指导在解说法国队的比赛时,一个劲儿地感慨,这坎特真的是太好了,哪个球队有这么个后腰,那真的是幸福。更何况坎特配上博格巴,攻防俱佳。加上格里茨曼不停回撤拿球,所以法国队中路永远拥有人数和技术上的优势——正因为挺起了中间的腰,于是才能撒开进攻的手。看到姆巴佩风驰电掣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大哥们给他的扯动和吸引火力。

但是法国队最近大赛的确慢热,包括自己本土的欧洲杯,上来第一场也有些跌跌撞撞。德尚团队的临时纠错能力很强,法国队小组赛中暴露出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边路进攻和中间没有呼应,边中脱节,对方打边路身后一打一个准儿。二是防守细节做得不好,莫名失误、漏人都很多。我个人不觉得法国和阿根廷的这场较量多经典——进球不一定是评价比赛质量的指标,一定要看控制力如何。法国队在那场比赛中暴露出的防线过于靠后、盯人不紧等问题,在对阵乌拉圭的时候都解决了,顶得乌拉圭如此强势的两个边上不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番外传——幕后辛苦篇

由于球赛并不集中于一座球场一个城市,在地广人稀的俄罗斯,“赶路”变成了解说员们的常态。曾侃也不例外,说完比赛,小憩片刻便动身前往机场。俄罗斯的交通并不发达,从萨马拉去萨兰斯克的600公里距离,并没有直达航班,经过了12小时的转机之后,机场的懒人沙发,成了曾侃最想见到的东西。眯上一小觉,天刚蒙蒙亮时,曾侃一行便踏上了前往球场的路途,在媒体中心简单洗漱完毕后,下一场球赛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口味比肯德基连锁店都统一的千篇一律的快餐,一路的颠簸之后还要保持90分钟的激情,曾侃直言:“基本上说完一场球,就想瘫着了”。

针对头晕犯困,咖啡成了秘密武器,在世界杯解说期间,曾侃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一是入乡随俗,二是提神醒脑。早上一杯,下午一杯,“啊,我要足球加咖啡,一杯又一杯,美美哒!”

番外传——风土人情篇

赶路之余,曾侃也体会到了俄罗斯人被戏称为“战斗民族”的原因,市区内的高速过弯,让曾侃紧系着安全带惊呼:“我是大壮,我现在慌得一塌糊涂!”不止是车速,俄罗斯的车辆状况,也是一大特色,“他们的汽车没有报废年限,只要能开、能刹车、车灯能亮,就可以上路。经常看着侧面被撞瘪了的、油漆都快掉没了的、后视镜是透明胶带缠的……就这么在路上跑着。车破人胆大,名不虚传。”

作为被广大国民传颂的“战斗航空”俄航也给曾侃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起飞的时候引擎不是鸣响,是炸响,听着声音都能知道机长肯定一脚油门就跺到底了,几乎和战斗机一样。在跑道上狂奔了不久,刷就起来了,机上一片“哦”地惊呼,随即一片掌声……然后,就是不知道哪儿的球迷开始高歌,机长居然还在广播里和他们互动。飞了没多久,还在斜着呢,空大姐就拉着车出来了,这完全是个上坡啊!没关系……拉到头,开始发吃喝。吃的只有三明治或者小饼干,喝的只有格瓦斯、水、可乐。飞机落地还得弹你一下,不蹦这一下再降落都感觉这趟没来。到了航站楼前机长一个漂移就入位了,等到我们下飞机,就看原来机长是个毛头小伙儿在那傻乐呢。”

玩笑归玩笑,俄罗斯人多数时候是很温和的,他们为人处世的遵规守矩和实用第一的原则也是曾侃所推崇的,“这是一群非常温和的人,在街上偶尔和别人目光对视,他们大多会一愣,然后报以笑容或者干脆直接打招呼。俄罗斯小哥在无人的街头飙车,但绝对不会闯红灯,也一定会在路口礼让行人。他们有彪悍的一面,但前提,还是基本上遵循规则。不过俄罗斯人解决问题往往简单粗暴,实用第一,所以我们看到了叶卡捷琳堡中央球场这么一个世界杯历史上最大的单体临时看台。但他们粗放而不粗糙,每个机场都有非常多的懒人沙发,像个大包子一样放在地上,睡起来真的很舒服,拯救了我们无数个在机场转机的深夜。”

番外传——“一只蚂蚁”旧货市场篇

结束了世界杯辛苦解说的曾侃终于有时间“深入基层”,实地体验一番俄罗斯当地人的生活。“一只蚂蚁”旧货市场坐落在莫斯科城郊,名字是俄语音译而来,曾侃笑言:“和俄罗斯当地人说这个名字,他们是听不懂的。”在市场中漫步,一家古朴的木结构小店夹杂在一个个帆布撘造的摊位中格外显眼,走进小店,里面是过去东欧孩子们经常玩的锡制小人,在国内已经难得一见的玩具吸引了曾侃的目光,饶有兴趣地大饱了一番眼福。

市场的中间有块牌子,上面由各国语言书写的告示,其中一条是中文“职业画家油画作品批发价,我们有更便宜的”,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招揽中国顾客之意,而这条简单的告示出现在俄罗斯当地的旧货市场中,也意味着近些年中国来此游玩和购物的人数很多。

结语

九十分钟的精彩背后是十五万字的资料,是12个小时的辗转颠簸,是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解说员的工作看上去简单:边看球边动动嘴皮子说说,一场球赛就过去了,实则不然。正如曾侃的辛苦,解说员们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远不止90分钟,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中更是要经历舟车劳顿,拖着疲惫的身躯抵达赛场后,还要保持至少90分钟的高度紧张,若是遇上加时赛,那便是120分钟的熬战。业余时间虽不如此繁忙,但也是被足球充斥着,一场比赛反复观看对耐心也是极大的考验,平时的积累有很大一部分要靠“背书”来实现。只靠死记硬背是肯定不够的,战术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繁多的球队、风格迥异的球员、聪明绝顶的教练们是分析的重点,一天下来,可能一支球队庞杂的战术体系才琢磨了冰山一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和不懈努力之下,“央视最年轻的世界杯解说员”曾侃才能将比赛解说得精彩绝伦耐人回味,正如曾侃自己所言:“再苦再累,为了世界杯,也都值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