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进行概括。我们所熟知的隋帝、汉帝等都是谥号,但你可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是谁的谥号吗?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阿研就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王侯将相死后称号那些事……

    1.始于西周,废于民国

    《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周公制谥,不过据王国维等学者考据,谥法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在此之前的周文王、周武王等都不是谥号,而是自称。

    这位最早有谥号的周恭王,名姬繄扈[yī hù],西周第六位君主。“恭”为何意?《国语》:“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昭、穆是他的爷爷和爸爸,好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恭王改变了这一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改过错误,是为“恭”也。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都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疑,废除了谥法制度。因此,这位千古一帝并没有谥号。他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自称“皇帝”。

     秦皇汉武 

    图源:《寻秦记》《大汉天子》

    到了汉代,恢复了谥法制度。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以会在谥号前加一个“孝”字,比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被逼禅位的汉献帝谥号为“孝献皇帝”。

    唐代之后,庙号逐渐取代谥号成为人们对于皇帝最常用的称呼。庙号是君主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而到了明清时期,年号更加深入人心,如崇祯、康熙、乾隆等。

    为什么谥号逐渐“不流行”了呢?最大原因是谥号越来越膨胀!

    早期的谥号往往一个字,褒贬不一,后来字数越来越多,变成了“彩虹屁”。比如唐太宗李渊初谥“太武皇帝”,后来被唐高宗和武则天尊为“神尧皇帝”,又被唐玄宗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武则天时更是开创了生前给自己定下谥号的先例——“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后加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到了明清时期更加过分,连各级人员的字数都固定下来。比如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清代皇帝怎肯落后前朝,至少也要向明太祖看齐。上文提到的“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共25个字,就是乾隆的谥号。

    最后一个拥有谥号的皇帝是光绪,共21个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还没有慈禧的多——“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5字)。

    光绪陵寝内的谥号碑

    而到末代皇帝溥仪去世时,已经没有谥号了。

    2.谥号也分三六九等

    既然谥号是对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评价的字词就一定有褒贬之意。唐以后的帝王彩虹屁我们就不说了,看看那些一二字的谥号都是如何定褒贬的。

    从分类上来说,初起只有美谥(释义褒美的谥号)和平谥(略带同情)。自周朝姬胡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谥号便有了善恶之分。

    美谥/上谥

    如“”,表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代表人物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唐文帝李世民等。

    如“”,表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恤民除害……代表人物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武帝李渊等。

    《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和曹丕

    庄、宣、襄、明、睿、康、景、懿、惠、德、仁、智、慎、礼、义等都是上谥。

    平谥/中谥

    如“”,表早孤短折、恭仁短折、德之不建、遭难已甚、处死非义……代表人物汉哀帝刘欣,在位七年驾崩,时年二十五岁。

    如“”,表未家短折、短折不成、童蒙短折……代表人物汉殇帝刘隆,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二岁夭折,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

    怀、悼、闵、思、隐、幽、冲、夷、惧、息、携、恤、愿、儆等都是中谥。

    恶谥/下谥

    如“”,表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扶邪违正、长舌阶祸……代表人物周厉王姬胡

    如“”,表好内远礼、去礼远众、好内怠政、肆行劳神、去礼远正、逆天虐民……代表人物隋炀帝杨广。其实这个“炀”是李渊给他的,杨广原本有两个谥字,明(孙子杨侗追谥)和闵(窦建德追谥)。只能说成王败寇,杨广在当今的影视剧里也是被黑的很惨。

    图源:电视剧《隋唐演义》(2013)

    野、夸、躁、伐、荒、炀、戾、虚、荡、灵、废等都是下谥。

    3.那些有故事的谥号

    谥号并不是帝王才有的。历史上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都可能拥有谥号。而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称为“私谥”。

    除了上文提到的知名帝王,还有不少王侯将相的谥号颇有故事。

    唯一的“大帝”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位皇帝的谥号空前绝后,此人就是孙权,谥号为“大皇帝”。“大”也是谥号之一,则天法尧曰大。

    “大帝”的谥号,可以对应西方的“the Great”。在西方君主中,只有最为杰出的君主才会被尊称“the Great”(大帝),比如凯撒大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拿破仑大帝等。

    文人做官最想得到它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做官后最想得到的谥号是“文正”,其次就是“文贞”。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到宋代宋文宗时,因其名字是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改为“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宋代获“文正”谥号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等九人。元朝耶律楚材、明朝方孝孺、清朝曾国藩等名臣也都或此谥号。

    文忠”在清代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颜真卿、苏轼、欧阳修、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等名臣谥号都为“文忠”。

    最后一个谥号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谥号的人是著名学者王国维。1927年,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悫”[què]意为诚实、谨慎。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

    最后开个脑洞,

    我们不妨效法武则天,

    生前给自己取一个谥号。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你的一生,

    你会选择哪个字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