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人爲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進行概括。我們所熟知的隋帝、漢帝等都是諡號,但你可知“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是誰的諡號嗎?

    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阿研就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中國古代王侯將相死後稱號那些事……

    1.始於西周,廢於民國

    《逸周書·諡法解》提到周公制諡,不過據王國維等學者考據,諡法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在此之前的周文王、周武王等都不是諡號,而是自稱。

    這位最早有諡號的周恭王,名姬繄扈[yī hù],西周第六位君主。“恭”爲何意?《國語》:“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闕而爲'恭’。”昭、穆是他的爺爺和爸爸,好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恭王改變了這一做法,裁減軍隊,明法息民。改過錯誤,是爲“恭”也。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都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爲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之疑,廢除了諡法制度。因此,這位千古一帝並沒有諡號。他自認爲功過三皇五帝,自稱“皇帝”。

     秦皇漢武 

    圖源:《尋秦記》《大漢天子》

    到了漢代,恢復了諡法制度。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以會在諡號前加一個“孝”字,比如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被逼禪位的漢獻帝諡號爲“孝獻皇帝”。

    唐代之後,廟號逐漸取代諡號成爲人們對於皇帝最常用的稱呼。廟號是君主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而到了明清時期,年號更加深入人心,如崇禎、康熙、乾隆等。

    爲什麼諡號逐漸“不流行”了呢?最大原因是諡號越來越膨脹!

    早期的諡號往往一個字,褒貶不一,後來字數越來越多,變成了“彩虹屁”。比如唐太宗李淵初諡“太武皇帝”,後來被唐高宗和武則天尊爲“神堯皇帝”,又被唐玄宗尊爲“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武則天時更是開創了生前給自己定下諡號的先例——“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後加諡爲“則天順聖皇后”。

    到了明清時期更加過分,連各級人員的字數都固定下來。比如明代皇帝諡字爲17字或21字,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爲: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清代皇帝怎肯落後前朝,至少也要嚮明太祖看齊。上文提到的“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共25個字,就是乾隆的諡號。

    最後一個擁有諡號的皇帝是光緒,共21個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還沒有慈禧的多——“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5字)。

    光緒陵寢內的諡號碑

    而到末代皇帝溥儀去世時,已經沒有諡號了。

    2.諡號也分三六九等

    既然諡號是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評價的字詞就一定有褒貶之意。唐以後的帝王彩虹屁我們就不說了,看看那些一二字的諡號都是如何定褒貶的。

    從分類上來說,初起只有美諡(釋義褒美的諡號)和平諡(略帶同情)。自周朝姬胡因爲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爲“厲”,諡號便有了善惡之分。

    美諡/上諡

    如“”,表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慈惠愛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代表人物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唐文帝李世民等。

    如“”,表剛強直理、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恤民除害……代表人物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唐太武帝李淵等。

    《軍師聯盟》中的曹操和曹丕

    莊、宣、襄、明、睿、康、景、懿、惠、德、仁、智、慎、禮、義等都是上諡。

    平諡/中諡

    如“”,表早孤短折、恭仁短折、德之不建、遭難已甚、處死非義……代表人物漢哀帝劉欣,在位七年駕崩,時年二十五歲。

    如“”,表未家短折、短折不成、童蒙短折……代表人物漢殤帝劉隆,登基時離出生剛滿百天,是中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二歲夭折,也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

    懷、悼、閔、思、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等都是中諡。

    惡諡/下諡

    如“”,表殺戮無辜、暴虐無親、愎狠無禮、扶邪違正、長舌階禍……代表人物周厲王姬胡

    如“”,表好內遠禮、去禮遠衆、好內怠政、肆行勞神、去禮遠正、逆天虐民……代表人物隋煬帝楊廣。其實這個“煬”是李淵給他的,楊廣原本有兩個諡字,明(孫子楊侗追諡)和閔(竇建德追諡)。只能說成王敗寇,楊廣在當今的影視劇裏也是被黑的很慘。

    圖源:電視劇《隋唐演義》(2013)

    野、誇、躁、伐、荒、煬、戾、虛、蕩、靈、廢等都是下諡。

    3.那些有故事的諡號

    諡號並不是帝王纔有的。歷史上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都可能擁有諡號。而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爲之議定的諡號稱爲“私諡”。

    除了上文提到的知名帝王,還有不少王侯將相的諡號頗有故事。

    唯一的“大帝”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位皇帝的諡號空前絕後,此人就是孫權,諡號爲“大皇帝”。“大”也是諡號之一,則天法堯曰大。

    “大帝”的諡號,可以對應西方的“the Great”。在西方君主中,只有最爲傑出的君主纔會被尊稱“the Great”(大帝),比如凱撒大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拿破崙大帝等。

    文人做官最想得到它

    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做官後最想得到的諡號是“文正”,其次就是“文貞”。

    魏徵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爲“文貞”的名臣。到宋代宋文宗時,因其名字是趙禎,爲了避諱,“文貞”改爲“文正”。司馬光認爲“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爲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宋代獲“文正”諡號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九人。元朝耶律楚材、明朝方孝孺、清朝曾國藩等名臣也都或此諡號。

    文忠”在清代被認爲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顏真卿、蘇軾、歐陽修、張居正、林則徐、李鴻章等名臣諡號都爲“文忠”。

    最後一個諡號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擁有諡號的人是著名學者王國維。1927年,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着“王忠愨公”。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愨”[què]意爲誠實、謹慎。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裏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最後開個腦洞,

    我們不妨效法武則天,

    生前給自己取一個諡號。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你的一生,

    你會選擇哪個字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