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迪罗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35年7月,红25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的指挥下,取得鄂豫陕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役,共歼灭陕军杨虎城部2个旅,并重创2个旅。红军还一度挺进到距陕西省会西安20里的地方,牵制住了原本计划从西安开赴天水的东北军第51军于学忠部。红25军规模不减反增,仅在西安附近就招募新兵300余人。
在西安郊区的一个区公所,红军战士缴获了许多报纸,包括一张近期的《大公报》,从上面才了解到,红一、红四方面军已经胜利会师,并有北上甘陕的迹象。这时,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地下交通员石健民,冒着生命危险从上海赶到西安,再辗转来到红25军军部驻地,送来了几个月前的几份文件,以及红军主力确实要北上的可靠消息。
7月15日晚,吴焕先召集有关干部,在长安沣峪口举行会议,在研究了这几份文件和有关情报后,吴焕先指出,为迎接红军主力北上,同时也为可能到来的抗战做准备,红25军应该立即北上,会合陕北红军,巩固在陕北的根据地。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吴焕先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判断,显示出他具有极强的战略全局分析能力。
当然,促使吴焕先做出全军北上决定的,还有其他客观因素。鄂豫陕根据地地处山区,人口较少,物产也较为贫乏,根据地的建设还不稳固,供养不起已经发展到四五千人的红25军官兵及地方干部,而且周别敌军力量还比较强大,只有向外线转移才是出路。为了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吴焕先在部队出发前,给当地干部留下了一个主力连加部分伤兵共200余人。
开完会的第二天,红25军即从沣峪口出发,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这时陕军的两个骑兵团和东北军第51军113师都先后尾追而来。为了甩掉敌人,徐海东、吴焕先指挥部队在西进途中突然掉头向南,扬言要进军汉中,从而成功地迷惑了敌人。
7月27日,部队抵达留坝县江口镇,进行了重新整编和北上动员,此时红25军全军辖第223、225团和手枪团共近4000余人。
7月30日,红25军继续向西北挺进,担任前卫的红223团1营轻装奔袭,直奔陕西凤县双石铺镇。凤县,古称凤州,位于宝鸡市西南,秦岭南麓,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历来是军事活动频发地区。秦末,刘邦经此进驻汉中;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从凤县经过;1932年,陕北红军也在这里举行过著名的“两当兵变”。
双石铺镇上,驻扎着蒋军嫡系胡宗南部的别动队4个连,这4个连可不得了,军官几乎清一色的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学生,士兵都是中士军衔,排长是上尉军衔,连长是少校军衔,可谓“黄埔别动队”。这支部队正监督着一批抓来的民工,抢修西安至汉中的公路。面对红军的突然出现,这支毫无作战经验的“御林军”完全没有防备,一下子就被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全部消灭,一个也没走脱。
与这支别动队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胡宗南总部的何姓少将高参,少将的包裹里有不少蒋军的文件和近期的报纸,这可真是天上掉下里的礼物。何高参所携带的报纸,都是红25军从沣峪口出发后出版的,上面详细登载着“红军已翻越雪山”等重要情报,这为吴焕先、徐海东继续率部北上增添了信心。
相关情报还显示,为了堵截红军北上,胡宗南已经将其全部兵力第1军、新编第14师鲁大昌部、第3军王均部、新编第1军邓保昌部和第35师马鸿宾部,均派往川西北与甘南边境,而后方却极度空虚。为策应主力红军,吴焕先、徐海东当即决定趁机挺进敌人后方,攻打天水县城。
天水县城有5个城门,似乎比较难打,因此徐海东仅率一个营攻占了天水北门,在烧毁了这里的造币厂后,就匆匆撤离。红军攻打天水的最终目的,自然只是调动敌人,不明就里的胡宗南被迫调第3军12师回援,同时命原本准备南下堵截主力红军的第60师和补充第1旅原地待命。眼见调动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徐海东便率部撤出天水,在与吴焕先会合后,继续踏上北上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