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明朝开始出现了响马后,到民国都没有消失过,响马成员一般都会结队出行,准备去抢劫时,还常常喊着“官兵奈我何。春天至秋天人们忙于农活,但到了冬季大家都不需要在务农了,要让田地恢复农耕力,以便为来年种出好粮食做准备,所以就会让能够养护和修补农田的人来帮忙,这类人通常被叫做“蹚匠”。

有一句话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时广泛流传于民间,它就是“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明朝的时候推行使用马“民牧”,安徽、河北、山东等地按照约定应该定时缴纳马匹的数量,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养马的人家是要赔偿的,而且会强制执行,所以当时的许多养马户都破产了。

生活还要继续,破产之后的养马户拥有丰富的养马经验,于是转行成为“响马”,这个称呼代指的就是以抢劫为生的人。从明朝开始出现了响马后,到民国都没有消失过,响马成员一般都会结队出行,准备去抢劫时,还常常喊着“官兵奈我何!”的口号,颇有挑衅的意味。

要出发的时候,响马们就会现在马背上放哨,等哨箭发出响声他们便立即冲出去,以让人极为害怕的杀敌姿态抢劫别人的货物和钱财。那个时期为人熟知的响马案件,就是孙美瑶1923年带着1000多个响马发动的劫车事件,非常的张狂。从以上描述即可看出,山东的响马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土匪、马匪、马贼的意思,那么“河南蹚将”是什么呢?

清朝晚期的那段时间,社会是非常动乱的,直到民国年间才变得好一些,可是很多人的生活依旧没有保障。河南汝州、鲁山、宝丰、伊阳等地区经常会有打工群体出没,基本由木匠、铁匠、石匠、泥水工组成。春天至秋天人们忙于农活,但到了冬季大家都不需要在务农了,要让田地恢复农耕力,以便为来年种出好粮食做准备,所以就会让能够养护和修补农田的人来帮忙,这类人通常被叫做“蹚匠”。

虽然蹚匠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像一个专业的职称,但他们都是普通的百姓,只是比别人多懂一些养护和修理农田的技巧而已,一个人要是肯吃苦又有经验,就能做这种职业。如果有活给他们干着,看上去就是普通人,如果发生了天灾人祸,他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了,空闲出的时间和精力,便促使他们萌生出了当土匪的念头。

特别是民国时期动乱的时候,蹚匠们再也不想过憋屈的日子了,直接放弃了手中的正在做的事情,跑到山上称霸王。有了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一帮可靠的兄弟,上山的蹚匠开始了抢劫之路,附近的村镇和过路的商队成了他们的目标,至此,蹚匠就被大家称作“蹚将”,其实和响马一样,都是对匪贼的称呼。

在民国初年,最有名的蹚将就是河南省宝丰县绿林的首领白朗,他为了发泄对袁世凯的不满,改变袁世凯统治的现况,组织了一批农民跟着他一起起义。从豫、皖、鄂转战到秦、甘,整个行进路程穿过了5个省份,成功拿下了50多座大大小小的城池,可惜还是败给了段祺瑞,死于1914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打击土匪,所以曾经风云一时的响马和蹚将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