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菜场的故事:

华说

新近搬了一次家。在新住处的附近,有两个菜场,一个是马路菜场,另一个是标准化室内菜场。

标准化室内菜场入口的外面,就是一条马路,那马路菜场,就沿着这马路上向东西两侧展开,其气势之恢弘,为区区在下生平所仅见:从头至尾长达数百米,道路两侧的摊位挤挤挨挨连绵不断,而且争相向路中央发展。其结果,马路的功能已徒具形式:留下的道路空间,仅仅足够行人下脚,根本无法容纳车辆通行。尝见一小汽车从旁边的一条支马路驶来,误入摊位的海洋之中,半天动弹不得。无辜的车主窝在车里,一任摊主和行人痛骂,茫然无措。

我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活这么大,见过马路菜场,不止一个,但从未见如此张扬的马路菜场。上网一查,果然不是无名之辈,在整个城市范围内,也是数得着的“乱设摊”的反面典型。追溯起来,这条马路菜场的存在已然10多年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发展至今日不可收拾之局面。所谓“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这个马路菜场便是活生生的一例。

然而这马路菜场的是非曲折,非本文的重点所在。引发区区在下的兴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这浩浩荡荡的马路摊位的包围中,这家标准化室内菜场依然活得不错!现场观察所见,整个室内菜场的所有摊位都租出去了。来这里买菜的居民虽然谈不上络绎不绝,但基本上人流不断。菜场的气氛是热闹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如其他的菜场。总而言之,未见萧瑟衰败的气象。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如此浩大的马路菜场的挤兑之下,这家室内菜场依然如此坚强?不错,放眼整个城市,几乎是在每家菜场的四周,都会有马路摊位如影随形,但一般而言,这些马路摊位往往是零星的,而且大抵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数量少,时间短,不会对菜场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这里,马路菜场不仅规模庞大,远超室内菜场的面积,而且从早到晚,营业时间比室内菜场更长!没有疑问,如此之大的马路菜场的存在,必然对室内菜场构成了实质性的竞争。

这实质性的竞争的要点,首当其冲是在价格上。相对于室内菜场,马路菜场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价格便宜。因为不用缴纳摊位租金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马路上的摊位可以开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而这一点,对“马大嫂”们而言,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对于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这样的日常食材,其质量的优劣,一个经常买菜之人是容易辨别的,并不像珠宝、古董之类存在很高的讯息费用。这样看,室内菜场被马路菜场挤垮是早晚的事情。何以在两者这里能够共处?

一个通常的解释是错位竞争。也就是说,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井水不犯河水”, 蔬菜、水果、水产、肉类有不同的种类,你卖你的货,我卖我的货,彼此之间不形成直接的短兵相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场可见,马路菜场的所卖的食材品类,与室内菜场大抵相同。虽然在室内菜场的同一个摊位上,可能聚集着更多的品类;但因为这个马路市场足够大,从整体上看,其供应的丰富程度其实反而超过室内菜场。因此,这竞争,室内菜场想“错”也错不开。

正确的答案,其实存在于室内菜场的摊贩不经意的反驳中。倘若与室内菜场的摊贩讨价还价,说马路菜场上同样的东西比他便宜许多,他照例会给你一个回答:“我这里不会短斤缺两。”这是实话。那分量的保证,不仅仅出于摊贩的良知,更在于有两种力量的约束。一是室内菜场里设置有公平秤,顾客随时可以进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试了几次,信然。二是菜场经营方的监管。顾客认为有问题要投诉,可以找到菜场的工作人员,一般很快能够解决。

反观马路菜场,则大不然。为了验证,我曾经在马路菜场上买过三次东西,分别是蔬菜、水果和水产,结果无一例外地短斤缺两。而你要找他理论,则无一例外地矢口否认,并往往出言不逊。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马路菜场上顾客与摊贩“脸红脖子粗”的现象,远比室内菜场为多。

是的,如果没有马路菜场,室内菜场会比现在活得更为滋润。但是,在马路菜场存在的前提下,分量的保证以及纠纷的容易解决,将室内菜场与马路菜场明白地区别开来,为其找到自己的忠实顾客群,这是室内菜场生存之点。实际上,短斤缺两也是一种代价,纠纷的难以解决也是代价,将这两种代价加上去,那马路菜场上的所谓“价格便宜”的优势,其实也已经所剩无几。因此之故,马路菜场对室内菜场的竞争压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也因此之故,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就这样微妙的共舞着。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了那争论不休的“劣币与良币”论来。其实呢,“劣币驱逐良币”论也罢,“良币驱逐劣币”论也罢,“劣币与良币共存” 论也罢,都是不错的,关键是指出其不同的局限条件!不同的局限条件,必然对应着不同的现象。这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的故事,以愚之见,其实就是现有局限条件下生发的一种“劣币与良币共存”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