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神山上人

2013年就已经成片的《狗十三》,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无法在影院与观众见面,于是乎,我们就这样错过了14岁的张雪迎整整5年。整个影片的基调十分压抑,剧情节奏不紧不慢,导演仿佛是在用柴火烧水,一点点加温,一点点传递信息,在最后观众以为水马上就要烧开时,他却釜底抽薪,让我们明白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一段高潮。真正的好片子,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留白才能给观影者腾出更多的余地去思考。

在本片里,除了科班出身、舞台经验丰富的果静林给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外,当年尚且年幼的张雪迎,也为整部影片贡献出了她的青春懵懂与天赋异禀的演技。很难想象当时还未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张雪迎如何能有如此成熟而完整的表演,素颜出镜的她,就连额头上那几颗青春痘都十分有戏。

影片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与两条狗的故事,这也是片名《狗十三》的由来。其实,若将片名中的“十三”换成罗马数字,那就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脏词。或许这原本就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曹保平想通过这样隐晦的方式,狠狠地对这个充斥着“暴力与压制”的社会骂上这么一句。

看完电影,影厅里的观众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在流泪,也许他们是对“李玩”这个角色有所共情,因为在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能在李玩身上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童年“阴影”。除此之外,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李玩的父亲这个角色有所反思。在《请回答1988》的第一集里,德善的父亲在面对因为没有单独庆祝生日而情绪失控的德善时,无奈地发出感慨:“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为人父为人母,的确有很多无奈与身不由己,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和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仍旧需要不断去揣摩、去学习,不能将一切都想当然。如果有人在《狗十三》里看到了在父权压制下的李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沉默与冷漠,或许他们会在将来用更加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子女。

为此,我们需要先替李玩问这个世界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爱因斯坦来代替爱因斯坦?

影片里的李玩在第一条宠物犬丢失后,几近疯狂地到处去寻找。然而面对痛苦的女儿,父亲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找来了一条几乎一模一样的狗来代替,谎称那就是失而复得的“爱因斯坦”。这种指鹿为马的自欺欺人,在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曾出现过。父母为了尽快安抚孩子的情绪,不去解决困扰孩子的问题本身,而是走捷径去寻找替代品,如此一来,父母觉得尽力了,孩子的问题却依旧没得到解决,于是双方都在委屈里度日。

爷爷给李玩送衣服摔了跤,奶奶去寻找李玩迷了路,这都是爱,一种自以为是的爱。为什么不尽全力去寻找真正的爱因斯坦?这是李玩想问的,但是这句话被她的父亲一巴掌扇进了肚子里。这就好比,李玩想吃梨,家人却给她塞了满嘴的苹果,李玩不吃这些苹果就被定义为了“身在福中不知福”,于是她不仅要吃下这些苹果,还要被逼着向送苹果的家人道歉和道谢。这明明就是一个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谁在将它复杂化?

2.为什么要听话?

李玩被父亲狠狠推搡和扇巴掌的时候,她的奶奶在一旁爱莫能助的哭泣,嘴里囔着:“娃儿很听话,你别打了。”李玩的父亲在冷静下来后,让李玩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安抚她的情绪,告诉她:“要听话。”而这两个场景下的李玩,完全还处于对暴力的恐惧之下,拳头重重地砸在她身上,同时“听话”这两个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这一段挨打的戏,成为了影片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被打之后的李玩较之前“听话”了许多,在她第二次失去“爱因斯坦”的时候,她不像第一次时那么歇斯底里,在旁人给她夹了一筷子狗肉时也顾全大局地乖乖咽下去。这样乖巧听话的李玩,已经失去了开场时那股子和周围人较劲的倔强,失去了一个青少年对这个世界的正当反抗。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去做一头顺从的绵羊?

3.究竟是谁hypocritical(伪善)?

李玩的表姐在怀疑李玩与自己男朋友有染时,意味深长地教会了李玩怎么读“hypocritical”这个词。然而,奶奶一个眼神就让表姐倒戈,阿姨的一件礼物就让她殷勤地开始换蜡烛。全家人在酒席上对父亲生意上的老板大献殷勤,曾因李玩喝酒而大发雷霆的父亲为了讨好上级,反而主动要求李玩去“敬酒”。

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瞬间戴上一张伪善的面具时,谁来教会李玩怎么独善其身?李玩第一次称呼第二条狗为“爱因斯坦”,是在这条狗因为朝着全家人狂吠而被父亲用拖把殴打的时候,李玩怜爱地抚摸着这条狗,声音颤抖着唤它“爱因斯坦”,因为它刚刚与全家人对抗时的孤独与无助,多么像当年的自己。

很多中国父母坚信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像驯养一条烈犬一般,吠一嗓子,就赏一棒子,直到他们天性泯灭,标准而统一地生长。李玩被父亲的拳头打走了浑身的戾气,为了生存她忍受着那个笑声刺耳,哭声更刺耳的弟弟。而那条狗却犟得用绝食的方式、用生命的代价反抗了这个无情的世界。当李玩和父亲坐在车上,姜育恒的《再回首》响起时,父亲泪流满面,他伸手捂住李玩的眼睛,不知是不让女儿哭,还是不让女儿看到自己在哭。

这三个问题可能真的没有谁能解答,但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尽可能地让我们将来的孩子不用问出这些问题,让他们不再经历中国家庭里那典型的狗式成长。《狗十三》首映在即,这份张雪迎和果静林五年前就写好的答卷,在影院等待我们去打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