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澧縣甘溪灘鎮太青村的楊美成說,他從小就和村裏的老手藝人學習竹編技藝,現如今通過“常鄉惠”鄉村名優特新產品商店,他的竹器逐漸走向城市家庭。”湖南常德市文化產業促進會會長、“常鄉惠”鄉村名優特新產品商店負責人熊文華介紹,爲了提升回收的貧困農戶家庭竹器的附加值,最近他準備拓展竹編的工藝品、裝飾品市場。

“聚焦脫貧攻堅”系列報道

“手工竹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技藝,也是一門具有現代美感價值的工藝品。”湖南常德市文化產業促進會會長、“常鄉惠”鄉村名優特新產品商店負責人熊文華介紹,爲了提升回收的貧困農戶家庭竹器的附加值,最近他準備拓展竹編的工藝品、裝飾品市場。

竹編的工藝流程是先選材,根據不同的竹器選用不同的竹子,然後採伐竹子。採伐後,把竹節削平,用篾刀剖開,再剖成細篾。剖篾是基本功,篾條剖好,然後颳去表層,颳得大小均勻。從古延續至今,常德市生產的竹器大多爲生活必需品,大到鴨棚、筲箕、籮筐,小到暖水瓶外膽、米篩、蒸籠、魚篼,品類繁多。

熊文華(右一)和常德柳葉湖竹編老手藝人交流蔑織技藝

春季,是常德市澧縣甘溪灘鎮金竹(竹子的一種)發芽生長的關鍵期。“在大寒時節砍下的竹子質量最好,每年我會在這個時候做好第二年春天竹編所需的竹子儲備。”家住澧縣甘溪灘鎮太青村的楊美成說,他從小就和村裏的老手藝人學習竹編技藝,現如今通過“常鄉惠”鄉村名優特新產品商店,他的竹器逐漸走向城市家庭。

楊美成是甘溪灘鎮太青村建檔立卡的重點扶貧對象,家裏母親殘疾、妻子智力障礙,還有兩個在讀幼兒園的孩子,他是唯一的正常勞動力。2019年村裏的扶貧工作組來了後,瞭解到他家的特殊情況,通過扶貧專項資金幫他家蓋上了新房。“新房完工的那一天,也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楊美成說,以前的老土坯房狹小黑暗潮溼,新房戶型寬敞窗戶明亮。

在楊美成家裏,可以看見擺放的各種樣式編織完工的竹籃、竹筐。“做的快的時候,1天可以完成2到3個,1個能賣50塊錢。”楊美成告訴記者,從今年2月份開始,他就在家裏做竹編,做完一批就會有村裏的扶貧工作組和“常鄉惠”的收購人員上門回收。“以前總擔心這些竹器做好以後賣不出去,現在最讓我放心的就是再也不用愁銷路了。”他說。

“常鄉惠”回收的貧困農戶編織的竹器

“從楊美成家收購回來的竹器由於做工粗糙,一開始銷路並不好,後來我就提供一些好的產品方案讓他參考。”在熊文華看來,產品的實用性能只是其中一方面,相比之下做工精緻、尺寸小巧的竹編產品更受城市家庭的歡迎,不符合市場的產品只會被淘汰。通過不斷的改進手工編織技藝,楊美成的這些“新竹器”實現了銷量新增長。

“竹編產品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用來作爲花籃和果籃,擺放在家裏作爲裝飾品也很好。”熊文華說,日常用品中竹籃、竹筐等產品的替代性太強,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很多家庭喜歡用一些比較新奇的花盆和果盤,這方面剛好是竹器產品今後的發展空間。接下來他會考慮轉變銷售思路,用新的帶貨方式幫楊美成等竹編農戶製作的竹器打開銷路。(光明網記者 姚坤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