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华

自筑园林书掩门,客来生恐损苔痕。

楞严诵罢离骚续,佛旨诗情并讨论。

——莲洲《小园自遣》

如果说富民诗僧续亮的《梦母叹》是以一名僧人的人间真情催人涕下,莲洲的《小园自遣》,则是以儒学与禅意相结合的淡雅妙趣打动人心。

莲洲(1858——?),一作莲舟,字海苹,号了幻,俗姓毛,富民县永安庄人。父母早亡,幼年即到昆明地藏寺出家为僧。民国二年(1913)2月,中华佛教总会云南支部成立,任副支部长。民国三年(1914),任中华佛教总会副会长。民国十二年(1923),莲洲与释平光、居士赵藩(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大观楼长联书写者,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作者)、陈荣昌(云南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云南丛书》编者)、张拙仙、熊种青等人在圆通山接引殿结“云南螺峰莲社”,弘扬净土宗,莲洲被推为社长。

莲洲不仅是云南著名高僧,而且也以诗歌闻名。宣统二年(1910),已53岁的莲洲与潜圃居士谢宇俊在虚凝庵读书,并向谢学诗。1915年,启文书局刊印其诗集《澹园吟》,名士陈荣昌、赵藩为其作序,谢宇俊作后序,盛赞他的诗歌“朴而不华,直而不鄙”。1919年,刊印诗集《闭关吟》赵藩、陈荣昌、谢宇俊作序。

治世崇孔子,真释儒有几。作为清末民初的诗僧,莲洲幽居于深山古刹,但他并非只有佛经木鱼,他还有诗心,还有远方,游走于佛旨与诗情之间。因此,莲洲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诗中所流露的情感比较丰富,而且充满禅趣与哲思。

父母早亡、少小出家的莲洲,也曾写过深切怀念母亲的诗歌——《忆母》,孤零的身世,苦难的经历,悲切的情感,读来令人鼻酸眼湿:“父面儿未识,问母父何去?含悲强笑语,拾来儿在路。从此长相思,时时泪如注……干戈米如珠,饿殍人无数。釜悬须断炊,呼天难垂护……还来侍母侧,不知母何处。生事空帟帏,死祭失坵墓,思之摧心肝,儿命当独苦。”

除执掌虚凝庵外,莲洲还常驻锡于昆明周边各大小寺院。所以,他的诗歌除了修习的感悟,更多的是描绘自然和吟诵风物,包括家乡风物,农耕生活。如《麦垄行》。

愠复箫箫,信步青郊。木荫如盖,小坐其尧。

千红万紫,春去聊聊。阡陌麰䵃,如云如涛。

饱之饼饵,醉之曲糟。天许我闲,农代我劳。

我生何职,片碰一毫。诗仙禅侣,作云霞交。

林泉幽处,卓锡挂瓢。无拘无阂,清风飘摇。

描写昆明名胜风物的诗歌往往格调清新,佳句频出。在他的笔下,昆明西山、滇池、观音山、大观楼、升庵祠、华亭寺、筇竹寺、盘龙寺、妙高寺、虚凝庵、铁峰庵、海心亭等等名胜都有吟咏,并饶有情趣。

如《登大观楼》。虽为僧人,但诗中对那种恬静幽雅隐逸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其想象力的丰富,令小诗妙趣横生。

楼入云霄第几重,凭栏遥揽妙高峰。

此间堪隐为渔者,风线月钩闲钓龙。

又如《登虚凝庵》:

行到白云苍树间,琳宫高耸勉跻攀。

霞溪仙子知何处,唯见松梢鹤往还。

还有一些吟咏莲花、海棠、寒梅的等花草诗歌则足见其禅心与理趣,值得玩味。如《寒夜赏梅》:

月高小园静,地冻水成冰。百卉俱凋落,老梅方有情。

冒霜开数点,耐寒修几生。孤影同人瘦,幽香与霜凝。

月照梅上霜,意味一般清。

他与当时的云南文化界名士交往比较多,部分诗歌以友人唱和为主题。这些诗中往往也能体现其心志与追求。如“飘然一鹤青云外,身不为官半是仙。”“岩下长松幽谷兰,不须灌溉不摧残。”(《谢太守入山有约二首》)

云南近代诗人王灿有七律《筇竹寺传戒赠莲舟上人》:

滇海莲僧香彻荷,诗坛辟后戒坛开。

禅心参自中锋外,法乳分从本寂来。

天女花飞诸佛座,曼陀雨遍讲经台。

传灯欲证无生果,须向心田处处栽。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