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几日打来电话,诉说着带娃的烦心事。原来,朋友的孩子小宝最近特别挑食。家人变着花样儿的给他做各种好吃的,可“小祖宗”依旧挑挑拣拣不爱吃饭,还经常说自己肚子疼!当妈妈的看着心疼,也不舍得让小宝去上幼儿园,特地请假在家照顾孩子。

让朋友回忆,宝宝是否有磨牙、挠屁股的情况,得到朋友肯定的答复之后,连忙让她带着小宝去了医院。

小宝这是怎么了呢?不吃饭和磨牙、挠屁股有什么关系?

像小宝这样的症状,带过孩子的老人们,一般都很了解,这是“肚子里长虫啦!”肚子里怎么会长虫子呢?是由于宝宝不小心吃进了脏东西,从而使肠道出现了寄生虫。而此时,就要带宝宝们到医院进行“打虫”啦。

那么究竟让宝宝体内出现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什么呢?感染寄生虫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如何进行小儿驱虫呢?今天就来为大家讲一讲,帮宝宝驱虫,父母们一定要注意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小宝体内会出现寄生虫?

小宝宝喜欢乱抓东西,看到什么新事物都喜欢用手拿过来玩,甚至会放进嘴巴,这样就会导致感染。此外,小宝宝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都尚未发育完全,饮食不洁、生冷的瓜果、凉拌食物、腐坏的食物吃进宝宝肚子里,都会导致肠道出现寄生虫。

出现这些症状,警惕是寄生虫在作祟

小儿寄生虫病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囊虫等。他们会使小儿皮肤出现虫斑(面部、颈部出现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片)或者反复出现“风疙瘩”(红色片状丘疹)、夜间睡眠易惊醒(严重可伴有磨牙和流口水等现象)、肛门瘙痒、腹部不适导致腹痛或偏食[1]。

蛔虫是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形像泥鳅,长度一般在15-20厘米。小儿肚中有蛔虫会出现腹痛、上吐下泻、偏食等症状。中医认为,蛔虫有“温酸而静,遇辛得伏,得哭则下”的特点,因此,当孩子因蛔虫腹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喝点醋(差不多20毫升)来缓解疼痛,当然,最后还是需要驱虫。

蛲虫也是常见的寄生虫,一般长2-10厘米,常在夜间活动,会蠕动到肛门,然后产卵。因此,肚子有蛲虫的宝宝会用手挠屁股、夜间睡眠不佳,可能会哭闹,也会有不爱吃饭、遗尿等症状。蛲虫的传播媒介广泛,玩具、被单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等均可传播,往往一个感染的小宝宝上幼儿园会使一群小宝宝感染,因此蛲虫感染也称“窝子病”,需要对群体进行除虫治疗。

秋季,最适合驱虫了

秋季是驱虫的适宜季节。因夏天吃生冷蔬菜、瓜果和生水的机会比较多,导致感染虫卵的机会增加,而虫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60~70天。因此,秋季驱虫可将成虫和虫卵一举歼灭,是理想的季节。

驱虫,要选对药物

适时使用驱虫药物可改善儿童的健康、营养和发育情况。传统驱虫药为磷酸哌嗪(宝塔糖),其药理作用为麻痹虫体,使其不能附着在宿主的肠壁,这样可以借助肠蠕动通过宿主排便排出体外,但仅对成虫效果好,且抗菌谱较窄,仅对肠蛔虫、胆道蛔虫效果较好。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主要是咪唑类。常用的包括四咪唑(驱虫净)、左旋咪唑(驱虫清)、甲苯咪唑(安乐士)、 阿苯达唑(肠虫清)等。

其中阿苯达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驱虫药,可治疗蛔虫、钩虫、蛲虫等感染,高效、低毒,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应用的驱虫药,同时也为我国OTC甲类药物,患者可自行购买根据说明书来使用。

驱虫药不能随便吃!

使用驱虫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服用药物有窍门

驱虫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这时胃肠食物已基本排空,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且此时驱虫药的浓度也较高,驱虫效果更好[4]。

如果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酸醋,有助于虫体的驱除。

左旋咪唑类驱虫药可遵医嘱用糖水送服,不仅能改善口感,还可以增加疗效。

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不排便,应适量服些泻药促便排出。

药物剂量是关键

剂量不足时会出现虫体没有被麻痹的情况,此时,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加重症状。

剂量过大时易引起药物过量中毒而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

遇到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幼儿适宜服药的年龄是2岁以上,因太小的宝宝肝肾发育尚不完善,驱虫药可能会损害幼儿的肝肾,因此2岁以下幼儿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如果必须服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不良反应需警惕

使用咪唑类的广谱驱虫药,极少数患者会在服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严重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国内曾发生一例服用两粒驱虫药导致半身瘫痪的案例。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师说明。

来源:北京天坛医院  田月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