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北魏太宗拓跋嗣在第一次“南北战争”途中病逝,享年32岁。接任他的将是北魏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的儿子拓跋焘(tāo)。与父亲拓跋珪不同的是,拓跋嗣为儿子拓跋焘留下的将是一个内乱基本平息、人才济济的北魏帝国。儿子拓跋焘也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将会一统中国北方,将中国历史的进程正式拖入南北朝时期。天命雄主——拓跋焘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庙号世祖,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的长子。相比于自己老被“卡油”的父亲拓跋嗣来说,拓跋焘的命运就好了很多。

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刚一出生,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焘的祖父拓跋珪就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能够继承并将我的大业发扬光大的,肯定是这个孩子。”我们不知道拓跋珪当时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反正那时候拓跋珪整天嗑寒食散,脑子估计也不好使。但后来,拓跋珪的预言居然成真了。

至于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显然也非常看好自己的这个长子,公元422年4月,拓跋嗣封拓跋焘为泰平王、相国,授大将军衔。公元422年5月,拓跋焘受命监管国事,公元422年11月,拓跋嗣领兵亲征,北魏的国事就都交给了拓跋焘,而此时的拓跋焘年仅15岁。

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病逝于出征途中,同年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攘外必先安后背——怒怼柔然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但对于16岁登基的拓跋焘来说,“内”这个问题真的太简单。父亲拓跋嗣为他留下的是强大的北魏帝国,拓跋焘只需稍加一点手段,就能获得更多资本。《魏书》记载,拓跋焘初登皇位,就下令大赦天下、开仓放粮,其结果是黄河以南流民大批前来归附。南名北归,这是十六国时期史书中从未出现过记载。

不过在群狼环伺的乱世,你想安居一地根本不可能,作为帝皇,拓跋焘需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还是——打谁?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大,拓跋焘刚登基不久,北方曾被父亲打跑的柔然又来了。

公元424年7月,拓跋焘登基不足一年,柔然再次入侵北魏。公元424年10月,拓跋焘亲征柔然。这其实并不是拓跋焘第一次亲征柔然,早在他12岁时,他就已随父亲拓跋嗣北上征伐。与那次随父出征不同的是,这次拓跋焘的亲征在朝堂之上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太后及许多大臣都反对此次北伐,认为北魏的攻击方向应是南朝宋。不过以崔浩为首的少量大臣支持了拓跋焘,“攘外必先安后背”,崔浩的建议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北魏第一谋士崔浩与皇帝拓跋焘的意见压制了反对声音,然后就是——北伐柔然。

公元424年12月,拓跋焘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

公元425年10月,拓跋焘再次北伐柔然,大军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

拓跋焘的两次北伐并没有让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柔然的袭扰已在北魏的可控范围之内。以古代交通来说,拓跋焘能够如此高频且高强度的北伐柔然,不得不说应该感谢自己父亲拓跋嗣为北魏建立的北方六镇军事防线。战争与和平——拓跋焘挑拨+看戏得来的大好河山

对于宿敌柔然来说,拓跋焘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与之相比,但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方式就稍显诡异。当然,也可说是尽显其智慧。

公元423年,拓跋焘登基之时,中国北方还有这样四个十六国政权:北燕、西秦、胡夏、北凉。而到公元431年,北魏已基本统一北方,仅北燕和北凉两国守着残存的国土苟活。公元436年,北燕亡;公元439年,北凉亡。根据《魏书》记载来看,北魏几乎没有发动过什么轰轰烈烈的灭国之战,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一统北方的大业。

公元426年 正月,拓跋焘刚北伐归来,就迎来了西秦的使者,邀请北魏一同进攻胡夏;当年8月,拓跋焘得知胡夏皇帝赫连屈丐刚死,几个儿子正在相互攻击,才决定发兵。当年10月,拓跋焘率兵亲征胡夏,攻陷长安后,回到都城平城。

公元427年,拓跋焘再次亲征胡夏,攻占胡夏都城统万城。公元428年春,胡夏皇帝赫连昌被北魏司空奚斤擒获,胡夏拥立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为王。公元428年4月,赫连定派使者到北魏纳贡,拓跋焘下诏抚慰。就此,北魏攻胡夏之战告一段落。按理说,此时的胡夏已经基本被打废了,拓跋焘本应没有理由放过他们,但拓跋焘就是任性的放过了他们。结果公元428年8月,柔然再次犯境,公元429年,拓跋焘再领军出征柔然。

不管拓跋焘放过胡夏是出于哪种目的,但后来历史证明他做对了。被北魏放过的胡夏之后虽然也有攻击北魏的行为,但他们主要攻击的目标是挑起战争的西秦。公元431年,胡夏灭西秦。同年,胡夏皇帝赫连定傻了一样的又出兵去打北凉,结果被横插一杠子的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后被吐谷浑送给了拓跋焘。就这样,北方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两个国家——西秦、胡夏,就在拓跋焘的冷眼旁观之下,自己把自己给灭了。当然,拓跋焘其实也是派出军队的,而这支北魏军队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跟在他们后面捡便宜。因此西秦、胡夏国土最后基本都落入了北魏之手。钝刀子割肉灭北燕,利刃出鞘降北凉

现在,中国北方还剩下北燕和北凉两个国家。北燕之亡的诡异在于,他基本上是被拓跋焘用钝刀子割肉的方式给弄死的。北燕国主曾为讨好拓跋焘,将女儿嫁给拓跋焘,所以拓跋焘虽然时不时的打一下北燕,但抢占的土地并不多。基本上北魏打下北燕一地后都不思考占领的问题,他们只抢当时乱世最珍贵的资源——人。每次都将百姓迁得一干二净,然后走人。于是北燕终于忍不住了,公元436年勾结高句丽攻北魏,北魏反击,北燕灭。

在对待北凉的态度上,其实拓跋焘的初衷并不是灭了他,而是与他合作。公元437年,拓跋焘甚至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北凉皇帝沮渠牧犍。结果沮渠牧犍的原配李氏居然给武威公主下毒,一怒之下,公元439年拓跋焘出兵北凉,攻至北凉都城,沮渠牧犍投降,北凉亡。战斗达人拓跋焘——闪电战鼻祖?

自公元423年,16岁的拓跋焘登基,到公元439年,年仅32岁的拓跋焘一统北方,其亲征频率之高令人咋舌。而小编我读史之时,总感觉一统北方这个自十六国以来被无数帝王视为最高成就的功绩,对拓跋焘来说不过是“顺手”而已。

在拓跋焘的所有出征之中,我们同时会发现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关键词——轻骑,拓跋焘出战所率兵种均为轻骑。按时间推算,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拓跋焘每次出战与回撤的速度都是惊人的。

且根据《魏书》记载,除出战柔然以外,他出征北方各国所用兵力就没有超过过3万人。惊人的机动效率加上极少的出战人数,不由不让我们想到一个词——闪电战。

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拓跋焘的高强度和高频度的快速战争?拓跋鲜卑传统的骑兵优势固然是重点,但我们也无法忽略拓跋焘对北魏内政治理和在民族融合方面作出的攻陷。这将是小编下一篇文章要说的。

无论如何,身为战斗达人的拓跋焘,如果只是强于军事,他是没有资格被后世的我们称为“雄主”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