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唯一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人,尽享百岁高龄,但其建筑人生却鲜为人知,当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走出的范文照、赵森、童寯、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等中国近现代第一批建筑师中,似乎只有梁思成知名度甚高,这也是得益于其妻子林徽因,而对梁思成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样也是知之甚少。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

2018年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不但让观众知晓了这一建筑师群体,而且也领略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们的风采,对此,我们应该感谢策展人童明,一个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而童明就是建筑大师童寯的孙子。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展览

陈植(1902—2001)字直生,浙江仁和人,1902年11月15日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祖父陈豪是清末著名书画家和诗人,曾被列入《清史稿》,著有《冬暄草堂诗集》,有传世画作《苍松图》、《暗香疏影图》等,后者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父亲陈汉第乃翰林出身,早年留学日本,曾与杭州知府林启等人创办“求是书院”,即浙江大学前身,辛亥革命后曾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参政院参政、清史馆编纂、故宫博物院委员等职,晚年寓居上海,潜心于书画创作。

陈植自幼聪慧并秉承家学,深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和影响,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陈植在清华学校学习了八年,1923年从高等科毕业,并以官费生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学,大学四年级时曾获得柯浦纪念设计竞赛一等奖,1927年取得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研究院深造,并于1928年2月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合影

陈植天生是一个乐观派,他在留学期间所留下的照片几乎都是开怀大笑的形象,他在读研究生期间,还担任建筑系水彩画的辅导老师,同时还在费城一家建筑事务所兼职,当时有许多中国留学生都在建筑系学习,陈植不但与同胞交往频繁,也与美国同学甚至教授也多有交往,童寯的孙子童明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查询了祖父辈们当年留下的学习和生活轨迹。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居中者)与梁思成(左一)等中国留学生合影

陈植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在留学期间还曾师从科迪斯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学习了四年的声乐,并被入选校合唱团,成为合唱团唯一来自东方的学生,并经常随团参加演出,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还曾在白宫接见过合唱团成员,早在清华读书时期,陈植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曾是清华学校管乐队的法国圆号手。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左)与梁思成

1928年夏,陈植前往纽约伊莱·康建筑事务所工作,他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流程之后,于1929年9月毅然回国,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

正在沈阳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得知陈植回国的消息后, 立即邀请他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梁思成与陈植在清华时期就是同学,并同时考取了赴美官费生,只是因为车祸晚出国一年而已,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也都是同学,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才就读于美术系,但是她经常旁听建筑系的专业课程。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右一)与林徽因(左二)等人合影

1930年,陈植与梁思成、童寯、蔡方荫等人合作设计了吉林省立大学校舍,并由梁思成担任总体设计,由主楼和东楼、西楼三部分组成,墙面由青灰花岗岩垒砌而成,因此被俗称“石头楼”,这座组合式建筑可谓是他们早期小试牛刀的建筑作品之一。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石头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到北京,陈植则到了上海并承接了设计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的任务,并正式加盟“赵深建筑师事务所”,赵深是陈植清华学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长,他于1930年在上海创办了“赵深建筑师事务所”,陈植与赵深成为合伙人,童寯不久从奉天流亡到上海,与学长赵深、陈植成为合伙人,这三位同学建筑师组成稳固的“三剑客”,创建了中国近现代最好的建筑设计机构之一——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左)与童寯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中的“华盖”一词由赵深的忘年交叶恭绰先生亲自命名,自此以后,华盖的业务日渐发达,在沪、宁两地承揽建筑设计工程近200余项,其中设计了许多精品建筑,诸如上海恒利银行大楼、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金城大戏院、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等。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大上海大戏院

1938年“淞沪会战”之时,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被迫暂时停业,赵深、童寯分别在昆明、贵阳等地开设华盖分所,承揽建筑设计工程,陈植则躲避在上海租界内,在之江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其时之江大学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联合在上海租界内办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重新开业,并在沪、宁两地恢复业务往来,1948年底,陈植与赵深专程去了一趟台北,以结束台湾糖业公司大楼的工程业务,等他们赶回上海不久,上海于1949年5月27日解放,历史差一点就让他们永久地滞留在台湾。

陈植的岳父是南京国民政府要员董显光,曾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陪同蒋介石访问印度、出席开罗会议等重要外事活动,他还曾出任驻日、驻美大使,陈家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是世交,但所有这些人脉关系,并没有动摇陈植留在大陆的决心。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1950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赵深发起成立了联合顾问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并出任主任,包括陈植在内的建筑师有11人、结构工程师2人及设备工程师1人,开始在全国各地承揽建筑设计任务。

1951年底,陈植在之江大学任教时的学生金瓯卜找到他,游说老师加入华东建筑设计公司,金瓯卜在抗战初期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上海地下党,当时担任上海市财委建筑工业处处长,正在负责筹备华东建筑设计公司,陈植欣然允诺,在与赵深、童寯商谈之后,二人一致同意,1952年7月华盖与联合事务所的所有业务全部终止。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尽管在中国仅存在了二十年,但却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植与赵深、童寯三位出身于清华学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大师各展所长、配合默契、相互包容,不分彼此,在建筑设计项目上共同切磋,一生相处的非常融合,成为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著名的“华盖三杰”。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左起:童寯、过元熙、陈植

从私人建筑事务所到国营设计单位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陈植出任总工程师兼文教设计室主任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建筑师们火热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出来,承担了大量的建筑设计任务,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就是收入的大幅减少,尽管如此,陈植也婉拒给予他的特殊补贴。

1954年,陈植作为中方专家组组长参与设计了中苏友好大厦,总建筑设计师是苏联的安德列耶夫,整个大厦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108平方米,整幢建筑外观风格独特,气势宏伟,具有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历时十个月建成,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中苏友谊大厦

1955年6月,陈植被任命为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建筑师,参与领导上海市的城市建设,当年金瓯卜在选调人员时的第一标准就是“又红又专”,但像陈植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即便是后来者,也很难超越第一代建筑师们的成就,因为他们每一位都可以被称之为建筑大师。

但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走出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只有梁思成和杨廷宝获得过院士称号,其中梁思成是1948年的院士,而1955年评选出的学部委员也只有梁思成和杨廷宝二人。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将鲁迅之墓迁往虹口公园,并责成陈植担纲设计,整个墓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墓地中央是长方形绿地,四周种植瓜子黄杨,全部采用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虹口公园的鲁迅墓

1957年,陈植出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1959年主持设计了闵行一条街,当年的闵行是中国的第一个卫星城,动员十万建设大军,仅用了78天,就建成了著名的闵行一条街,当年这条街的名气很大,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象征。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闵行一条街

从1957年至1982年,在整整25年之中,由陈植领衔的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参与了国内外许多重要工程的设计,培养了一大批建筑设计人才,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年逾八十的陈植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顾问、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顾问和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顾问等职。

八十年代中期,陈植还担任了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顾问等职,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现场考察上海近代优秀建筑80余处,最终确定为不同级别的保护建筑。

陈植老先生还参加了上海建设修志工作,担任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收集和整理资料,对近代上海主要的中国建筑师的学历、经历和设计作品进行核实。

建筑大师陈植先生的百岁人生

陈植(中)指导青年建筑师

上海建筑界乃至中国建筑界,陈植所培养的学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的设计者邢同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陈植与他这一代建筑大师的历史功绩还有待于挖掘,不至于被历史和岁月的年轮所尘封。

2002年3月20日,百岁建筑大师陈植病逝于上海,这位世纪老人最终成为他那一代建筑师群体的最后绝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