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清王朝崩溃的时候,中国损毁的古城墙就更多了。当时出于城市和交通规划建设的需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拆毁了此前遗留的中国古城墙。

中国古城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防御性建筑。在古代中国,因为严苛的生存环境,一般较大的城镇都会建造城墙来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聚居区域越大,城池的范围就越大,城墙的规格也就越大。


但是在经过近代中国百年左右的曲折之后,到今天中国已经没有剩下多少古城墙了。现在中国境内比较有名的古城墙还剩下4座,分别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明朝古城墙、江苏省南京市的明朝古城墙、湖北省荆州市的清朝古城墙和湖北省襄阳市的明朝古城墙。


那么,在浩瀚的历史中,中国大量的古城墙是在何时大规模消失的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城墙大量消失与新中国建国之后。当时出于城市和交通规划建设的需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拆毁了此前遗留的中国古城墙。那么,中国古城墙真的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大量消失的吗?

援引中国知网上刘雅媛2015年发表的《清末以来城墙拆除的阶段、动因与地区差异》一文中的数据,文中以古代京津冀、湖南和浙江三地的中国古城墙作为对象进行了统计。在不考虑重复拆除的前提下,这三个地方共有323次中国古城墙的拆除记录,其中190次发生在新中国建立前,占到了59%,超过了一半。


以广州古城墙作为例子,在旧中国进入现代化之后,原有的古城墙就已经出现了妨碍近代城市建设的情况。当时的广州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一座更好的近现代化城市,接入自来水、电气等现代化设备,在1918年就开始自发的进行了拆城工作,整个拆城工作持续了3年,到1921年时,广州古城墙基本上就已经被拆光了。


而在清王朝崩溃的时候,中国损毁的古城墙就更多了。清王朝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全国各地都驻扎有八旗军队。这些八旗军队并不都住在大城池里面,一来不方便,二来和普通民众接触过多,不利于军事管理。

所以,清王朝一般会在重要城池的周围在专门兴建一座小一点的城池,专门用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的驻扎和居住,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程度的“满城”了。满城由当时的四川巡抚年羹尧主持修建,全城按照军事使用需要进行修建,城垣“周共四里五分,计八百一十七丈七尺三寸,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是一座功能健全的城池。


在清王朝覆灭后,八旗子弟缺少谋生手段,只好通过出售祖产来求生。满城名义上属于八旗资产,自然也被出售,在经过多次出售和拆解后,满城古城墙最终完全消失,这就是一种中国古城墙典型的消失方式。

另一种则是战争损毁了,从北洋时期的军阀内战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中国古城墙损毁数量最多。不过,这一阶段的中国古城墙大多是被人为拆解,而不是直接损毁于炮火的。


原因也比较简单,以抗日战争为例,中国军队因为缺乏重火力,因此很难攻克高大的中国古城墙。所以,如果确认无法坚守,守军就会在撤离前将古城墙尽量破坏掉,避免被日军所使用。而后期随着日军开始兴建碉堡据守,也会拆除部分无关紧要的城墙砖石来使用,积少成多,古城墙于是逐渐损毁。

接下来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了,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大部分中国古城墙都损毁于新中国建立之后,是因为北京古城墙的拆除影响实在是太大。如果北京古城墙能够留到今日,必定能够和现在的紫禁城交相辉映,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阻挠现代化城区建设只是拆除北京古城墙的众多原因之一。当时的北京古城墙并不是完好无损的,部分城墙已经出现了严重损毁,如果不拆除的话,就需要进行修缮。对于当时的北京来说,花费巨资修缮古城墙和把钱用在修建更好的基建设施上,显然并不需要考虑太久。虽然,北京古城墙并不需要全部拆除。

因此,中国古城墙的大规模损毁并不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只不过当时出现了集中清理古城墙的行为,使人们错误的认为中国古城墙大部分是在那时候消失的。


过去的事情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好好保护好现在还幸存的中国古城墙,让这些中国古城墙能够存在得更久一些。

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