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潸潸地流下了眼泪……”

「荐读」《背影》蹒跚,父爱无言

每次读起朱自清的《背影》,总能感受到淡淡笔墨中流露出的浓浓父子情,似乎总能看到那个“买橘子”“爬月台”的父亲,一副让人心酸的模样。

长大之后,离家越来越远。但每次长假回家返程,看见父母偷偷塞满的后备箱,总会忍不住红了眼眶,比这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离开时的背影,就像朱自清《背影》中所描述的一样,父亲也许不善言辞,但他一个背影足以道出离别的心酸。

「荐读」《背影》蹒跚,父爱无言

朱自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1927年开始就被编入语文课本,至今仍旧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学习篇目。在漫长岁月里,那个缓缓爬过月台的父亲的背影,存活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里。

这篇文章引得无数人飙泪,不少人跟文化君一样羡慕朱自清能有那样一个好父亲。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自清与他的父亲也有过矛盾,《背影》正是两父子的和解之作。

朱自清的父亲生长在清朝末年,“父为子纲”的思想极为深重,跟大多数父亲一样,他在儿子面前也总是不苟言笑,说一不二。而朱自清则受当时五四解放思想,追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与父亲的思想从根本上就有冲突。

与此同时,作为成年的长子,朱自清大学毕业后,要为生活拮据的家人负担一些经济责任。但具体负担多少、负担多长时间、有没有限度等具体问题,父子之间并没有明确约定,矛盾因此潜滋暗长。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正是朱自清与父亲冷战缓和不久的时候,收到不善言辞的父亲来信,便写下了《背影》。

短短的文字,朱自清将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有人说,经历岁月,才能读懂父亲。不管是为人子,还是为人父,都该读读它,感受文字的力量、父爱的沉重。

「荐读」《背影》蹒跚,父爱无言

《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全文并无华丽词藻,却令无数人潸然泪下,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些事。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在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的背影,我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背影》虽怯于言表,但那深深的爱都藏在了几句简单的嘱咐和几个朱红的橘子里,也藏在了那蹒跚离去又频频回头的背影中。时过境迁,岁月流转,但是那些至真至纯的血脉亲情,永不会变。

「荐读」《背影》蹒跚,父爱无言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据说,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一拿到《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朱鸿钧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从此,两人的矛盾逐渐化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