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由此可看,东南互保的影响就是,张之洞的自强军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根本没有与八国联军交战,这就使得清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从八国联军开始集结登陆到攻入北京先后投入的兵力大约是5万人,但事实上,德国将领瓦德西率领的3万人是10月份才到的,这3万人并没有参与攻打北京城的任何战役,所以当时八国联军进军的实际兵力只有2万多人,而驻守在天津,北京一线的清军有多少呢。

假如没有东南互保,各省军队进京勤王,打得过3万八国联军吗?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1900年6月(光绪26年),以英、美、法、德、日、意、俄、奥为首的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一路进犯北京,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这便是八国联军侵华。
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有一件事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那就是在八国联军正式入侵之前,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kuí]、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为首的众多封疆大吏私自与各国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双方达成了各国不侵犯东南各省而。
东南各省亦不遵守朝廷支持义和团运动,与洋人开战的命令,双方共同维护江南地区的稳定,于是,就在八国联军自天津登陆与清军决战华北的时候,东南各省却一片祥和安宁,这便是“东南互保”。
因为有了东南互保,所以很多人认为,假如当时东南各省坚决拥护朝廷而各自派出勤王之师支援北京的话,那么清朝是否还会战败?
对于这种设想,其实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究其原因,有两点:
从八国联军开始集结登陆到攻入北京先后投入的兵力大约是5万人,但事实上,德国将领瓦德西率领的3万人是10月份才到的,这3万人并没有参与攻打北京城的任何战役,所以当时八国联军进军的实际兵力只有2万多人,而驻守在天津,北京一线的清军有多少呢?
答案是8万,再加上当地二三十万的义和团拳民,可以说若单纯以兵力来计算的话,清朝是占绝对优势的,不过相比于八国联军,当时这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都是极其落后的,至于义和团就更不必说了,几乎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但是若无“东南自保”,清军的规模和战斗力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这便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二点原因。
在笔者看来,“东南互保”对战局的直接影响就是清朝编练的新军无法投入华北战场,而新军才是当时清朝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用来对抗西方列强的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廷决定编练新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最终真正编练的新军只有两支是比较成功的,一支是两江总督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另一支就是以荣禄为统率成立的用来拱卫京畿地区的武卫军,武卫军当时有聂士成的武卫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宋庆的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和荣禄直接掌管的武卫中军五部分组成,这其中又数袁世凯的武卫左军装备最为精良,战斗力最为强悍,而这支武卫右军也是日后北洋军的核心组成。
所以由此可看,东南互保的影响就是,张之洞的自强军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根本没有与八国联军交战,这就使得清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自强军与武卫右军共有一万余人,且都装备有自己的炮兵部队,工程队和辎重队,他们接受的也都是全新的西方军事思想及战术教育,像武卫右军中的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日后都成了北洋军队的核心成员,若这些人当时北上投入到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胜负亦未可知。
所以,若以当时驻防平津地区的清军部队加上自强军与武卫右军的话,对抗人数只有2万余人的八国联军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后来瓦德西率领的3万德、法联军在山西遭到了刘光才的顽强抵抗,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不得已而败退,通过这件事也不难看出,当时战胜八国联军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而“东南互保”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可能性,所以说,若无“东南互保”,清廷战胜八国联军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