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分经验!行测常识复习的几大误区!

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今天小编教大家破解行测常识复习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常识判断复习必须靠长时间的背诵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了法律、政治、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知识点相当多,复习起来难度较大。

普遍认为复习就是各个部分击破,长时间地去背诵知识点、积累新知识。实际上,常识判断复习不需要长时间地去背诵,而是需要系统性地去梳理每个部分的知识点,需要每天花固定的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去整理学到的新知识,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学到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便于考前突击再次加深印象即可。

误区二:复习常识判断没有复习其他题型重要

公考中常识判断部分因为分值所占比重没有言语理解、判断推理等题型高,加上难以保证正确率,许多考生往往在备考的时候选择优先准备言语理解等部分,没有倾注过多的精力去准备常识判断部分,甚至是放弃常识判断部分。

如果要拿高分,常识判断真的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部分,相比较于数量关系的难度与做题所花时间,不如在常识判断部分多下点功夫、多拿点分,绝对是付出会有收获的。

误区三:常识判断部分复习毫无规律可循

凡事皆有规律可循。

常识判断部分复习向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多背多记”,只要功夫下得深,高分皆可囊中的。其实常识判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拿历年年国考行测地市级常识判断部分真题来讲,就是时效性与丰富性的结合。

时效性指当下,时政知识得有所了解,举个例子: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选项我们暂且不看,就看题目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考党的十九大相关知识的,党的十九大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它的相关内容肯定是需要去专门了解的。

丰富性指积累,也就是对其他方面知识的了解,还是举2019年国考常识真题的例子:有关经济学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还是不看选项,我们直接可以知道考的是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只要平时有所准备,自然很快能够做出来。

公考中的常识判断部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基本上都是常规知识,每个知识类别分别涉及一两道,只要用心,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误区四:过于信奉题海战术,忙于做题忘记总结

现在市面上的行测教辅资料相当丰富,都是分题型一一指导的,还有打着考前常识必看xx题、绝密常识押题卷等等旗号的资料,考生在选择的时候难免纠结,都知道考试投资不可少,所以都想尽数将这些资料收入囊中。

买了之后的最大问题便是,每个都想看,每个都想做完,而复习的时间又相当宝贵,做到最后不仅精力耗尽了时间也耽误了。常识判断部分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与规划,要清楚自己到底哪方面常识欠缺,每天的复习进度能有多少,效果好不好,才能不做无用功。

此外,复习常识判断部分不建议买太多资料,但真题是一定要买的,而且要反复做的,一定要从真题中总结出复习的方向和出题的规律,争取做到事半功倍。

误区五:过于迷信猜题技巧,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常识判断准备起来确实还是较辛苦与枯燥的,所以备考期间考生也在极力地寻求各种做题、猜题技巧,我们必须承认做题、猜题技巧的存在,但是能不能掌握,能不能灵活运用真的要因人而异。

假如抱着侥幸心理上考场,常识判断题,有一半以上做不来全靠猜,只能祈祷运气,赌博的成分太大,然而时间不等人,说不定就是错失了这些分,导致最后总分不够理想无法上岸,抱憾离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识判断的复习还是要尽力去探索,在别人总结的做题、猜题技巧的基础上,日常不断去做题去验证技巧的可行性,结合自身做题实际,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技巧,摒弃侥幸心理,这样上考场才能更有信心、把握与胜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