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全网的“三种颜色”

11月22日,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门口聚集数名家长,集体反映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展示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并根据孩子回家的反应和描述怀疑孩子在幼儿园可能遭遇性侵。

11月24日,园方正式发表声明,声称目前已配合警方提供相关监控资料,涉事老师暂时停职,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并且针对个别人士涉嫌诬告、陷害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被忽视的“儿童”

儿童是一个双重概念,一方面是生物学上自然意义的儿童,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层面上社会建构的儿童。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后者。

“儿童”这个词汇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列子·仲尼》中记载“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其中,“儿童谣”和现代汉语中的童谣一致。当时“儿童”并不常用,我们一般所熟知的表达是“小儿”、“童子”等,这些用法在中医文化中被沿用至今。

古代官方对儿童概念主要通过“童子科”考试来界定,童年和官僚制度密切相关。例如,根据《文献通考·选举考八》可考,在汉代儿童年龄定义在16岁以下,参试者一般在12岁左右;而唐朝发生了变化,《新唐书·选举志上》称:“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到了宋朝,宋朝童子的年龄又有变化,据《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

在西方,童年的相关记载甚少。古希腊哲学虽然试图认知和诠释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希腊文中并没有关于“儿童”明确的词汇。现存的古希腊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甚至没有任何包含儿童形象的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情节中,杀戮儿童没有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限制。包括雅典学院和柏拉图的教育等古希腊文明和儿童都是毫无关系的。

直至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从教育层面唤醒了人类对儿童天性和权利的尊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急剧扩大了贫富差距,流浪儿童、童工贫困、死亡等问题受到社会活动家的关注。

而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印刷术的出现带来思维的变化,未成年人接受学校教育、具备识字和阅读能力,才能转变为成人。在技术和社会思维的转变下,童年的概念和成人分离。逐渐受到社会和学界的重视。

现在,在网络社会中,种族运动、女权运动、少数群体平权运动使弱势群体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获得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从而争取平等和自由。这种态势渐渐渗透到对儿童群体的保护中,在渠道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虐待儿童的事件也被屡屡曝光。

成人本位下的儿童——小皇帝还是弱者?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包含着儿童命运的血泪史。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先行的英国,机械化水平仍然不足,工厂从孤儿院和穷人家庭招收童工,作为低水平的廉价劳动力,他们长期从事超负荷、高强度的体力工作,例如矿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等。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不仅承受着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同时还要面对父母冷酷的权力压迫。

在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发起的“生命之源”人中计划。纳粹在“育婴农场”以流水线般、惨无人道的方式繁殖培养雅利安金发碧眼的纯血统婴儿,同时也收养由未婚先孕的女性生下但无力抚养的儿童,并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实行洗脑和精神控制,使他们未来成为纳粹的忠实信徒和战士。

时至今日,摆脱了身体和精神长期折磨的儿童真的获得平等和自由了吗?

商业化色彩愈发浓重的教育行业更是将儿童当做嗷嗷待宰的小肥羊。英语补习班、特长补习班、思维补习班、创新能力补习班、记忆力补习班……儿童的时间被这些商业教育课程填满,而父母的钱包却被掏空。而我国体制僵化、发展极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均、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幼儿教育行业真正能够承担起儿童社会化的重任吗?

在消费社会中,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将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现实是,儿童被迫成人化,比如之前流行的小学生美妆大赛、小戏骨演绎红楼梦等,孩子说着成人的话、穿着成人的衣服、化着成人的妆,我们曾经以为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但是他们也不是和上一代人当年那般一无所知。

目前我们的社会仍然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不仅因为社会化程度低而无法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和话语权,他们的仍然被禁锢在成人建构的想象和规则之中。在家庭关系中,年轻的父母虽然热衷于自称“宝爸”、“宝妈”,但是谁又能保证不是将自己的期待和规范强加于孩子的生活呢?而将孩子视为一种炫耀资本的工具理性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并不罕见。

在社会关系中,由于儿童处于社会化初期阶段,在情感、认知和行动上都被视为不完整的个体,是成人眼中的客体。在父母眼中,他们是被保护、被管教的对象。在施暴者眼中,他们是可以任意践踏摧残的弱者。正是因为儿童在社会中这种不利的客体地位,社会上一些人的权威主义人格更容易被唤醒,权力地位相对较高的成人更容易产生支配、控制欲,甚至将儿童视为内在压力发泄的渠道。

结语

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别说幼教工资低、生活压力大,相关部门会关注、会谴责!别相信打扫出一个一尘不染闪闪发光的网络舆论空间供人们娱乐嬉戏,一切就没有发生过,孩子就全身心没有收到伤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