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漫谈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

颐和园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皇家园林,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今天小V要和您聊聊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

绣漪桥外观为半圆拱状,与玉带桥有些相似。它曾是一座“水路大门”,乘船经长河而来,可从桥下水路进入昆明湖,所有又称“绣漪桥水津门”。

“绣漪”即“如绣花绸缎般的波纹”,出自南宋吴文英咏木芙蓉的《醉桃源·芙蓉》词: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乾隆皇帝在诗中把通过绣漪桥下的水路后看到的昆明湖景观比作天孙织绣的织物,还把绣漪桥比作天孙的杼(梭子)。“天孙”即织女,又称“天女孙”。

《绣漪桥》

乾隆二十四年

进舫长河过广源,石桥饮练锁溪园。

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天女孙。

乾隆二十八年

湖口东南第一桥,锁波委影势飘萧。

假如借作天孙杼,绣出应饶泉客绡。

绣漪桥东北的东堤上有绣漪桥昆仑石,四面刻有乾隆御制诗,描写了从城里沿长河水路来园见到的景色。

绣漪桥东南紧邻南如意门,为慈禧时期随砌筑园墙而建,作为长河水路入园的辅助用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