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昆山市政府、苏州市文广新局承办的2018“百戏盛典”展演活动,是一场创造历史的文化盛宴。用3年时间集中展示戏曲348个剧种,既是为了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无比精彩,同时也让观众对中华戏曲的价值与魅力更具信心。

“百戏盛典”和“中国艺术”节是两项相辅相成的大型文艺活动。如果说中国艺术节是在测量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高度,百戏盛典则是在展现当代戏曲的厚度、广度和历史积淀的深度。

在高原上才最有可能高峰迭起。戏曲348个剧种构成中华文化的高原,它曾经是大量永恒流传的戏曲经典诞生的坚实基础,更是当下戏曲领域出现精品佳作的重要前提。

戏曲多剧种的形态是历史形成的,是不同地域戏曲艺术家和普通民众长期不间断的创造的叠加与结晶,“百戏盛典”则使戏曲多剧种的丰富形态第一次得到全面展示。

从中国在政府序列里设立文化主管部门以来,戏曲就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领域;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把“剧种”认定为戏剧分类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最直观的证明。

20世纪50年代国家文化部刚成立时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就不只是一项泛泛而谈的抽象原则,它在当年最直接与实际的内涵就是,应该允许、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剧种生存并发展。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具体阐述“百花齐放”政策的要点,并且重点强调对民间小戏价值的高度认知和特殊重视。

因此,重视与保护民间小戏,珍惜那些传播范围有限的小剧种,始终是田汉、马彦祥等戏曲界前贤最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当年田汉等人之所以要强调“百花齐放”,就是因为大剧种和小剧种的生存机会与命运悬殊。戏曲自然兴衰的历史进程中,那些传播范围较小却具有鲜明地域风格、文化特质的声腔和剧种最为脆弱,最容易消亡。然而,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它们中有很大部分包含了重要的文化符码,是文明的结晶,极为珍贵,因此,最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与保护。

在今天,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百戏盛典”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促使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改变观念,给予各地现存的小剧种以足够的重视。由于这项全国性展演的推动作用,让那些小剧种有更多机会纳入文化部门的工作重心,因此,展演必将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引导各地政府思考与实施更有利于“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政策。

“百戏盛典”是文化和旅游部最新一次全国剧种剧团全面普查的结果,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距离摸清戏曲的文化家底如此之近。

戏曲现存剧种数量,是衡量戏曲现状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有关剧种存亡的众说纷纭,无不包含了对戏曲现状的判断和认知。“现存348个剧种”这个重要数据,不仅是全国各地文化科研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直观地说明,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动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复兴、致力于包括戏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产生了重大成效。

这个重要数据,用事实证明了一度陷入严重危机的戏曲事业正在逐渐走出低谷,尤其是始于“文革”前并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加速的剧种濒危与消亡的现象,已经得到彻底逆转。通过十多年来文化界艺术、非遗、公共文化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我们现在终于可以说,虽然戏曲全面振兴仍然有待时日,但戏曲剧种消亡的危机已经基本解除。

然而,戏曲348个剧种不能只呈现在统计报表,更应该展现于舞台上。只有活在舞台上的剧种才是真正“存活”在今天的剧种,这就是此次展演最直观的意义。戏曲剧种剧团普查后迅速推出的这次展演,既是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的全方位巡礼,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对普查结果的文化巡察。

“百戏盛典”,对各地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这样的展演,将进一步确认与固化普查的结果,尤其是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普查中存在和出现的局部性和历史性问题,让戏曲传承发展与非遗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在这一基础上,相信百戏展演会继续体现出它的文化影响力,并且促进和启发各地更多类似的展演活动,让戏曲艺术更深入人心,让戏曲事业在整体上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傅谨(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戏曲艺术》杂志主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