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学院在为当地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展第二课堂达到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积极与绵竹对接,助力地方更好更快发展,以合作促共赢。如今,学院形成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多支路线,开创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高校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主动把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关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出人才、出成果和出思想等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时代的战略任务。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天一学院也在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愿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发挥优势学科,成为“最强大脑”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龙门山脉,幅员1245平方公里,辖20镇1乡,2017年总人口50.1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十三五”多规合一试点城市、资源成熟型城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工业强县示范县(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近年来,绵竹市提出了“文旅名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发展的绵竹,对于人才求贤若渴。

学院作为当地的第一所高校,扛起了“人才基地”这杆大旗。

2019年7月,百余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齐聚学院,参加绵竹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课程培训。本次培训为期3天,分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两部分,培训内容主要涵盖老年人日常照料、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疏导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学院全程提供免费住宿、培训、餐饮等支持服务。培训结束后,由学院组织考核,考核合格人员颁发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合格证书,同时鼓励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养老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以便成为各养老机构的骨干人才,助力地方建立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养老护理队伍。

这只是学院服务当地发展的一件小事,这种场景屡见不鲜。

在今年2月份,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付艳琴应绵竹通达出租车有限责任公司邀请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锻炼结束后,当地公司向学院发来报告:付艳琴在公司挂职期间帮助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次开展员工培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公司完成“互联网+出租车”推动绵竹市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项目报告。像付艳琴这样的老师在学院里随处可见,服务区域经济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在一个个小的细节上面。

“这两个小故事仅仅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学院在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上有很多的举措,例如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编制成绵竹文旅市发展规划报告。而且每年绵竹市都会在学院举行专场招聘会,天一学子积极响应,积极输送优秀毕业生到绵竹市的各个岗位,真正成为绵竹市的“最强大脑”,为绵竹市实行“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学院执行院长杨明娜说。

开展第二课堂,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相连

服务区域经济,学院的“第二课堂”也值得一说。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第二大育人载体,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科技指导创新,考察实习等等。

学院把“开展第二课堂当成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院积极与绵竹市政府紧密联系,充分发挥高校优势,选派优秀学生在“中国自行车联赛”、“中国月季展”、“四川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现场会”等参加志愿服务;与公益组织走进社区联合开展系列温暖活动,将天一学子的爱心洒向了当地各个角落;学院六大系部以党支部、团总支为单位,分批次利用周末、重阳等节点,走进敬老院开展送志愿活动。与此同时,“繁星”和“青年志愿者”两大学生社团协会,紧紧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方针,发挥青年大学生敢作敢为的精神,走进贫困地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给予贫困地区智力帮扶。

其中有些亮点,值得为学院点赞。2015年6月11日,学院成为绵竹市首个民办院校红十字会。作为基层红会组织,学院在志愿服务、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入库等方面积极做出贡献,截止2019年5月,学院师生献血总量达30余万毫升,近500余人造血干细胞入库。2019年8月,学院2017级毕业生秦翔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成为四川省第190例、绵竹市第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受到当地媒体的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学院开展社区活动128次,敬老活动112次,特殊教育活动(阳光课程)136次,支教活动10次,服务对象近万次,筹集善款53500元,青年志愿者人数近7000人。

“可以说,学院在为当地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展第二课堂达到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积极与绵竹对接,助力地方更好更快发展,以合作促共赢。”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宗慧说。

精准扶贫,助力地方决战全面小康

作为在西南地区成长起来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是职责所在,这也是全校上下的基本共识。根据四川省委的安排,学院对口扶贫阿坝州松潘县、甘孜州雅江县德差乡中德差村等地方。

对于扶贫工作,学院积极响应,主动出击,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提供帮扶。

在今年的暑假,学院以执行院长杨明娜为首的扶贫小组成员们,忙得不亦乐乎,到访扶贫点,下到田里、坐在屋檐下、住在村里开展实地扶贫调研。早在2018年,学院与阿坝州松潘县签订《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对口帮扶助推松潘县脱贫攻坚协议》,达成“教育帮扶”和“文化帮扶”两大类6小项帮扶项目,每个具体项目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时间、任务和目标,并把扶贫工作实效纳入责任人、责任单位绩效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学院积极选派护理系学生科副科长驻村口松潘县施家堡乡新光村;学院就业处对松潘籍学生实行单独建档立卡,并进行免费SYB创业培训,现已成立松潘县大学生创业孵化站,并孵化出“廖泽里康辉旅游社”创业项目;通过资阳市五月阳光基金会在德阳市“扶贫助困 与爱同行”2018年扶贫公益晚会上向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德阳分会定向捐款30万元;向雅江县扶贫点捐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治疗室,已配置近3万元的针对大骨节病的康复治疗设备,并组织学院护理系优秀教师对康复治疗室管理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再培训;组织学生社团“繁星协会”到扶贫点开展暖冬活动,全院1000余名学生积极参加该项活动,学生们共织围巾200余条,筹集100多套学习用具、100余册图书、100余套暖冬服装。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如今,学院形成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多支路线,开创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学院将依托自身优势,注重内涵发展,确保学校朝着一流大学的目标扎实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