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此时对纳粹德国而言,在意大利继续作战已经失去了意义,德军根本没有能力将盟军赶下海,也没有能力阻挡盟军的攻势,更不要说还是阻挡三个方向上的进攻。德军在意大利地区占据的天堑地形并不多,意大利东北部相对开阔很多,非常有利于盟军机械化部队发动进攻。

1945年的时候,盟军发动了第二次意大利攻势,计划对盘踞在意大利北部的纳粹顽固份子,实施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以彻底解决敌军在意大利地区的军事威胁。为此盟军从多地抽调了大批部队参战作战,英国更是抽调了精锐的印度军队前来助阵。

1944年8月的时候,盟军已经在意大利地区取得了全面的战略优势地位。美军攻破了纳粹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沿岸地区的防御,而英军攻克了纳粹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地区的防线,他们成功突破了坚固的哥特防线。


但盟军并没有达成在冬季来临前将,纳粹份子彻底驱赶出意大利的战略目标,为此盟军计划在冬季巩固作战成功,并为来年春季一口气解决纳粹份子做好充足的准备。


上帝似乎打算和英国人开一个小玩笑,在44年的11月5日,负责协调英军和美国联合作战的英国名将—约翰·迪尔元帅突然一命呜呼了。这对英国来说是异常巨大的损失,迪尔元帅不单单负责协调美军和英军之间的联合军事行动,他还是英国驻美国的全权外交大臣。

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协调英国和美国之间,有关核技术与相关实现资料的交流合作项目,没有了他,那么英国的核试验也中断了。在整个英国都在为之惋惜的时候,丘吉尔大人却毫不在意。


因为迪尔这个战争狂终于死了,也就没有人再大声嚷嚷,要盟军使用化学武器对轴心国实施大规模种族灭绝作战了。既没有人摸黑英国的国际形象了,也没有人再给丘吉尔大人上眼药了,简直两全其美。


于是丘吉尔立刻任命“巨无霸”梅特兰·威尔逊元帅接替了迪尔的工作。并任命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担任陆军元帅一职,接替地中海盟军的统帅指挥工作。


而美军方面任命马克·韦恩·克拉克将军,接替了盟军—意大利第15军团的司令一职。并调来了经久沙场的卢西恩·特鲁斯科特上将,接替美军第6集团军的指挥权。(特鲁斯科特上将是美军突击队的创建者,曾经和巴顿将军一同参加过火炬行动作战,拥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同时,他也是后来接替了巴顿将军指挥权的人。)


纳粹方面也不甘示弱,小胡子希特勒任命了凯瑟琳元帅接替了伦德斯泰特元帅的指挥权,担任西方战区总司令一职。海因里希被从波罗的海方向调回,接替了赫尔,指挥第46装甲集团军。而约阿希姆·勒梅尔森接替了第14集团军的指挥权。以期能够阻挡盟军在法国和意大利方向的攻势。

事实上此时的纳粹德国,也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罢了,东线苏军已经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柏林。而西线盟军也是攻势浩大,德军根本无力阻挡。盟军大有来年开春,一路打穿德国,和苏军在柏林城下会师,一起吃斯帕姆喝伏特加的架势。

现在作战指挥系统又重新联系在了一切,盟军也就该为第二年春季即将发动的进攻做准备了。


尽管盟军在1944年末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盟军的军事力量依然面临着兵力短缺的尴尬局面。相比人山人海的苏联正在发动浩大的全线进攻而言,从法国到意大利发动进攻的盟军,虽然后勤兵力数量庞大,如果丢到东线,足够支撑苏联发动至少半年的连续突击,但是前线作战人员实在是紧缺。


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制定进攻计划的同时,想尽办法的补充作战兵力。美军的主要兵力几乎都投入到了法国方向和太平洋方向,不大可能继续大规模加强意大利方向的兵力了。所以补充兵力、扩大攻击力量的行动,也只能依靠英军自己完成了。

于是在44年末之前,一批印度军队被抽调加入盟军在南欧的进攻序列。其中印度第4步兵师,该部队被派遣到了希腊,这支部队山林作战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是在英军第46步兵师和第139步兵旅的协助下对盘踞在希腊地区的纳粹实施进攻。当然印度人是如何在希腊作战的,并不在这次的解说范围,所以我们言归正传。


在英国抽调印度部队的同时,美军也调来了巴西第1步兵师和第10山地师,加强盟军的兵力。此时盟军总共拥有17个师和8个独立旅的兵力,兵力大约20万上下。

而英军的作战序列中包括了精锐的印度第8山地步兵师(该部队之前就在意大利,并参加过蒙特卡西诺战役,表现非常顽强英勇,印度至今保留这个部队的番号)和征集的四个意大利仆从军步兵旅,他们由英军训练并提供装备,隶属于英军作战序列之下。此外还有大约一个波兰步兵师抵达意大利地区,协助盟军作战。


盟军的进攻计划乍一看,内容貌似很庞大,部队要在意大利东西沿海地区展开,发动进攻,控制交通枢纽,城镇如何如何。但核心内容就是沿着意大利东西地区,发动一次钳形攻势,合围纳粹顽军,一举消灭德国和意大利顽固份子在意大利北部的全部有生力量,彻底解放意大利。让小胡子希特勒,躲在地堡里抱头疼哭。

在这个行动之中,印度第8步兵师的担任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被部署在攻势的左翼,位于钳子的最前端,任务是一路突破纳粹军队的防御,并和右翼盟军汇合,将敌人团团包围。而跟在他们后面的是波兰军队,波兰人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战果。(这支波兰军队大多由在法国战场上俘虏的波兰仆从军组成,这些波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波兰流亡政府军,调过头来揍他们之前的主子了。)


不过进攻计划最初是把法军排除在外的,盟军一开始也没有寄希望于法国能够提供什么有效的作战帮助。毕竟这群法国人也就能在防线里欺负欺负意大利人,让他们离开防线,能不能打赢意大利人都是个未知数。

纳粹方面此时拥有大约21个师,纸面数据拥有大约近50万部队和10万名意大利警察,虽然人数上看起来比盟军具有优势。但是他们要防御意大利与法国,南斯拉夫接壤的地区,还要防御来自意大利中北部地区盟军的进攻,所以兵力分散严重。


事实上此时对纳粹德国而言,在意大利继续作战已经失去了意义,德军根本没有能力将盟军赶下海,也没有能力阻挡盟军的攻势,更不要说还是阻挡三个方向上的进攻。

而此时在东欧地区,苏军正在进攻匈牙利。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军曾经提议,德军围绕喀尔巴阡山实施防守,封锁主要的山谷通道,像苏军保卫高加索一样在喀尔巴阡山作战。


这个建议是非常现实且具有操作性的,假如德国不打算投降任何一方,那么尽可能的缩短战线,并依托有利地形抵消敌军的数量与空中优势才是最优解决方案。非常可惜的是,德军统帅部和小胡子希特勒还在幻想着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来翻盘,可以说是非常的有赌徒心理。


而在意大利地区,这个山脉防御方案也同样适用。德军在意大利地区占据的天堑地形并不多,意大利东北部相对开阔很多,非常有利于盟军机械化部队发动进攻。

所以对德军来说最现实的方案是后退,防守从瑞士东部边境向东经过奥地利一直抵达克罗地亚东部边境的阿尔卑斯山脉地段,同时在南斯拉夫地区,尽可能的沿着山脉防守,阻挡盟军的地面部队进攻。很遗憾的是,德军打算固守意大利北部地区,并没有后退收缩防线的打算。

战斗在1945年初爆发,法军率先对意大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发动了攻击,然而面对由德国人组织指挥的意大利军。进攻的法军精锐部队竟然一点便宜都没占到,反而损兵折将,不得不向盟军求援。


为了救援独走的法国人,盟军在4月初发动了进攻。德军也将预备队投入了作战,双方围绕铁路交通枢纽,运河和机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印度军队在英美盟军的火力支援下实施行动,在经过了长达3个半小时的轰炸以后,印度第8步兵师在大约30辆“首相大人”丘吉尔重型步兵坦克的掩护下展开进攻。新西兰军和波兰军跟随在印度军后面。

大约在4月11日黎明,他们抵达了圣特尔诺,当天晚上,印度人,波兰人和新西兰人夺取了这座城镇。同时英美联军也在博洛尼亚附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因为德军和意大利顽固份子的顽抗,进展比较缓慢。因此印度军队继续按照预订计划发动进攻,并一路向热那亚地区前进。


意大利北部的许多城镇在此时爆发了反抗纳粹的起义,面对印度和波兰军队,以及愤怒的意大利市民,这一地带的纳粹军队不得不进行后撤。

但是总体上来说,纳粹的防御还是有成效的。英美军队依然进展缓慢,战斗大约持续到了26日,盟军才攻陷了博洛尼亚,这还多亏了印度人和波兰人,以及意大利游击队的帮助。


大约在4月27日左右,盟军开始向维罗纳,菲卡罗洛地区前进,美军越过了阿迪杰河,开始进攻威尼斯防线。而位于攻势左翼的英军,印度军和波兰军,以及新西兰部队,开始封锁意大利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地区连接的通道,阻止纳粹军队的退路。

那些没有来得及后撤的纳粹军队,在4月末向盟军投降,总共大约有3万多名德军和意大利顽军被俘,随着意大利的全境解放,纳粹德国在意大利的战略计划彻底的崩盘。


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对德国来说,意大利北部已经失去防御价值,尽管当地有一些山脉可以提供防御地理条件,但是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相对开阔,总体上并不适合作为一个战略缓冲区使用。假如德国从一开始收缩防线,沿着阿尔卑斯山脉防守,还有可能拖延一段时间。虽然面对盟军的大规模空袭和苏军浩浩荡荡的进攻,德国的失败已经只是个简单的时间问题了。

德国在意大利地区的防御也仅仅是在拖延自身的覆灭时间,就像前文所说的一样,如果德国不想投降,那么意大利北部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防御地带。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阿尔卑斯山脉,尽管德国的覆灭不可扭转,但是依托阿尔卑斯山脉,至少可以多拖延上个把月,德军统帅部门和小胡子希特勒的赌徒心理一次又一次的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战史》

《意大利战役中的德国》

《1944-1945年意大利战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