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40年的风雨兼程

回首过去

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

改革开放的步伐带走了干打垒

荒草甸和食不果腹的日子

让如今的我们

享受着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工作环境和生活

今天

让我们追随油田90后的讲述

一同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下

一个家、三代人

那些与“油”有关的温情故事

1960年

这一年,陈笑梅的姥爷刚刚26岁,他向石油工业部北京勘察设计院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去大庆油田参加会战。

于是,这个来自陕西村庄的小伙子,操着一口浓浓的秦腔,迎着刺骨的风雪一头扎进了大庆油田。

70年代的大庆,单位给职工盖了小平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加上一个小小的仓房就成了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甚至连花生米都是限量供应的“金贵物”。有一次,姥爷的好兄弟从山东寄来了一小袋花生,姥爷小心地用攒的油炒了一小碟,每个孩子各分五粒。

可这点“恩赐”对于长年吃大碴子、苞米面的小孩来说,哪里够解馋?陈笑梅的妈妈半夜趁着大人睡熟后,爬起来偷吃,结果因为肠胃常年没有油水,闹了肚子。每每提及此事,全家人感慨之余更是笑成一团。

1982年

改革开放之后,家里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大米、白面和肉终于不用掐算着日子吃,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一年,陈笑梅的姥爷分到了一套70多平三室一厅的福利房。钥匙下来的那一天,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比过年还要高兴。

转眼间,陈笑梅的妈妈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提起第一天去单位报到时的情景,妈妈至今记忆犹新: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走近一看,中间围了个小院,里面孤零零地立着几栋小平房。

陈笑梅妈妈的第一份工作是焊抽油机的底座。跟师傅学仰卧焊的时候,头顶火花四溅,面罩下的她在强光刺激下头晕目眩,头皮和额头还发出阵阵扎心般地刺痛。

“那一天下班后,看着烤焦的头皮,一撮撮掉落的头发,和额头上像癞疮一样的黑点,妈妈趴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伤层层剥落,新伤层出不穷:胳膊上、手上、腿上时不时就烫出个水泡,有的甚至还留下了疤,可妈妈却再也没哭过。她说,伤痛会教人变得坚韧而勇敢,那些疤痕,就当作是时代赠予的烙印吧,每当看到它们,总能更珍惜当下,忆苦思甜。”

1985年

姥爷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生活变得更加五彩斑斓。

1986年

家里有了第一张彩色全家福,背景不再是井架和烟囱。

1988年

妈妈嫁给了搞地质勘探的爸爸,刚开始流行的婚纱照被亲戚传阅了好多天。

1990年

陈笑梅的出生让全家人喜出望外。

1994年

时任设计院编辑出版室副主任的陈笑梅的姥爷光荣退休了。

“听姥姥说,姥爷刚退休时候特别不适应,总是拿个相机出门,回家就鼓捣他那些宝贝胶卷,跟谁都不多说话。后来整理照片时才发现,原来那时姥爷拍了好多张和采油机、编辑部、铁人纪念馆的合照。姥姥说,这些都是他用尽毕生心力奋斗过的地方,看看它们,就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大学毕业后,陈笑梅选择回到第七采油厂。“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那个近乎埋没在荒原里的计量间时,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我看到了油田发展的缩影:每个计量间都配了一辆巡井车,师傅们不用再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取样;每名资料员都发了一部手抄器,不需要再手写报表;每天都有专人配送午餐,食堂还开辟了自助餐厅,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2014年

陈笑梅家搬进了一套150平米的楼房。揭房那天,姥姥一遍遍地念叨着:“这房子亮堂,心里也亮堂!”

40年过去了

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

那股放弃优越条件投身油田建设的勇气

那些生于清苦却不曾陷于浮华的情怀

是这片土地和那段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40年

身边的变化随处可见

40年

身处油田的你

又有怎样的慨叹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油田官微“身边·变化”专栏

请你告诉我

40年的变化有多大?

编辑丨范钰姗

记者丨冯艳

素材丨陈笑梅

责编丨孙慧君

审核丨郭海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