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糟糕的2岁,可怕的3岁。其实3岁才是孩子进入“可怕时期”的开始。确切说3-6岁的孩子,都有些“可怕”。

他们执拗、爱抵触、总想做自己但又无法脱离大人的监管、精力旺盛、脾气丑陋…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3岁后,说话的音量提高了一个分贝。每天靠吼才能让孩子消停,或听话。

然而吼完后,又常常对自己粗暴的行为懊恼不已。可不吼孩子不听,吼又伤害了亲子关系,管教成了父母的世纪难题。

“在谴责或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之前,要先穿上他的鞋走一英里。当你能够进人你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穿着他的小鞋走路)时,他的行为可能就开始讲得通了。”

这是尼尔森《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书中的格言。

按照尼尔森的说法,应该绝大多数时候,父母的吼都出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是误解所致,孩子并没有错。可能你听了会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上,不管是尼尔森书中提到的案列,还是我个人在养育女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都证明了尼尔森说的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尼尔森在书中提到的很多理念,我都非常认同,并且在实践中也有不错的收获。

所以今天,想把这本《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父母们能从管教的泥潭中,有所解脱。

管教法一:和善与坚定

知道《正面管教》这本书是源于《挑战吧,孩子》,如果说《挑战吧,孩子》是理论基础,那么《正面管教》就是实践步骤。两本书都基于一个理念,即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每个人都有得到尊严和尊重的平等权利。”

所以,正面管教的管教核心理念是:和善与坚定。即对孩子不批评、不惩罚、不羞辱、不说教、以尊重孩子尊重自己为前提,和善的坚持原则和底线。

简单的一句话,父母若真要实践起来,不容易。好比,一个孩子用刚玩了太空沙的手吃葡萄,不管你用任何话,告诉她要洗手了才能吃。孩子就是当作没听见,继续撕葡萄吃。若用“和善与坚定”来管教,父母首先得忍住不批评,不处罚,用和善的态度坚持让孩子洗了手再吃。

还有在超市里满地打滚要买玩具的小孩。父母既不能用斥责的语气,告诉孩子不能买,又不能顺遂了孩子的意。

和善与坚定并行,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坚持。这个方法,不但减少与孩子间的冲突,还给了孩子犯错误时的尊重。

就如书中所说,父母要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赢了”是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 段战胜孩子。“赢得”则是大人维护孩子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一份力量。

管教法二:满足孩子4种基本需求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有人的首要行为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无法体验这些情感并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才最爱无理取闹》,实质上表达的是,孩子因为父母事事代劳,爱护过度,造成孩子无法从生活中感受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他才用哭、闹寻求关注,以此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而另一种,即需求权利的孩子,他们通常是因为被过度控制、惩罚造成。惩罚和过度控制正好是《正面管教》的对立面。所谓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赢了孩子。

尼尔森说,惩罚更像是与孩子间的一种权力之争游戏。大人赢了孩子,孩子再以其他方式赢了大人。

举个例子。孩子正在踩泥坑里的水,你看到了说“不许在泥坑里踩,鞋子会弄脏的”。孩子不听继续踩,结果摔了个跟头,连衣服带裤全身湿了,这时你狠狠的朝孩子屁股上啪啪几下,强行要把他拖走。可孩子并没有玩够,挣扎着要继续玩。你用尽力气将孩子弄到房间,准备换衣服时,孩子转身跑回了泥坑继续玩。

看似是孩子无理取闹,其实就是一场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权利之争:你不给我玩,我偏要玩。

如果用《正面管教》里的方法:

1. 让孩子帮忙。“宝贝,我需要你的帮助,能请你帮我去收下阳台的衣服吗?”提供帮助的机会对于一个正在寻求权利的孩子来说,一般都有吸引力,这给了她一个表现的机会。

2. 提供有限制的选择。“宝贝,你想穿雨鞋再去玩踩水坑,还是把鞋子脱鞋去玩踩水坑?”让孩子在你认为比较好的方式里做选择,孩子也会很容易合作。

管教法三:理解孩子

如前所说,大人很多时候的吼叫,都源于自己不够理解孩子。

有个泰国短片,妈妈接孩子放学,看到孩子满身脏泥出来,妈妈第一反应是很生气,责怪他们淘气不乖。事实上,如果妈妈耐心冷静一点,就会看到孩子另一面。孩子是去帮助一个花匠爷爷搬烂泥里的花盆。

前年国庆小姑子带着外甥女回来玩,晚饭时候,她一直躲在房间里面做手工,小姑子来回叫唤了几次,让她出来吃饭,外甥女都无动于衷,一直低头默默地在剪手上的东西。恼火之下,小姑子就吼了几句,大意是说她吃饭的时候还在玩。

后来我问她,在做一个什么手工?外甥女说,明天是我爸爸的生日,我要把这朵手工花送给我的爸爸。听完后,我瞬间觉得心里暖暖的。本是一片心意,却被大人误以为贪玩,以此遭受谩骂。很多时候,确实是大人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所以说,并非孩子不好管,是大人没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他们“不听话的行为”。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