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突厥代鲜卑之前,鲜卑建立的北魏帝国在北方从草原和西域地区却不是一家独大,几乎与魏道武帝拓跋珪同时,柔然人也建立了政权,其势力还不小。自552年,土门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58年前攻灭嚈哒,不足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横跨万里这宽广,南自沙漠以北(西部地区南至阿姆河流域),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之深远的强大的游牧政权。

2突厥小史

我们知道,突厥是继鲜卑族之后于公元6至7世纪时再次称雄于欧亚大陆北部和东方的一个强大游牧部落联盟。最初突厥的称呼是出现在我国的《周书》上。

而在突厥代鲜卑之前,鲜卑建立的北魏帝国在北方从草原和西域地区却不是一家独大,几乎与魏道武帝拓跋珪同时,柔然人也建立了政权,其势力还不小。柔然,汉文史料又作蠕、芮芮、茹茹等,它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兴起于蒙古高原上的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柔然的首领社仑最初自建可汗尊号(“豆伐可汗”或”丘豆伐可汗”)。自此以后,柔然的势力不仅向南下中原地区,而且还向西扩张至西域各地。其对手主要是已经占据漠南和淮河以北的元魏帝国。从太祖拓跋珪时期鲜卑帝国就与柔然人开展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拓跋珪登基为王是在公元386年于牛川(具体位置现在似乎学界还不是很清楚,北魏初定都盛乐,今天内蒙和林格尔县)。

由于鲜卑人的战略目标是南下中原,早期没有精力放在开拓西域上,所以,相对于北魏,柔然控制西域的时日早于北魏许多年。社仑之所以敢于自建可汗尊号,因为他正是利用拓跋珪南下长城争夺当今华北建立霸业的时间段,获得了北方草原庞大的领域,辖境西抵焉者之北,东达朝鲜。学者佘太山认为,焉耆山北倚天山,那天山之北的准格尔盆地已处于柔然的势力范围之内,可知柔然已经控制着西域的北部地区了。另外,西域南部的城邦诸国则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柔然。《魏书·蠕蠕传》说,社仑强盛以后,“小国皆苦其寇抄,羁縻附之”;《宋书・芮芮传》则谓“西域诸国焉耆、都善、龟兹、姑墨东道诸国,并役属之”。所以,大致在5世纪初,柔然的影响已及南北道诸国。其战略压力几乎与元魏王朝相始终。成为元魏在北方的劲敌,极大地影响了元魏南下中原的战略实施。

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方式表现的。元魏和柔然在亚洲大陆北方长期争夺并未决出胜负,反倒使各自的力量受到了巨大损耗,都走入衰亡阶段,这样,历史在旧有的土壤上就给了另外一个民族的机会,那就是突厥人。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7)

公元,552年(西魏废帝元年)突厥首领土门(原意为“万人长”)击敗柔然,号称伊利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不久,伊利可汗去世。汗位先由他的儿子科罗继承,553年(西魏废帝二年)科罗又死,科罗的弟弟侯斤继立,号称木杆可汗。突厥汗国的扩张活动主要是在木杆可汗时期(553-572年)完成的。

突既汗国的势力沿着东西两个方向发展。在东方消灭柔然残余势力,取代了柔然在漠北的地位。在西方,突厥政权不仅控制了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而且挥师西征,与萨珊波斯联合消灭了嚈哒(yàn dā)政权。而柔然政权被消灭后一部分残余柔然王室的一部分逃到了北齐境内。

之后555年(西魏恭帝二年)东部柔然被北齐高洋讨灭,西部柔然也在同一年被木杆可汗击败,部分残存的几千人投奔西魏。最后,突厥使臣逼迫西魏交出了柔然部众,将3000人杀害于长安青门外,其余中男以下的柔然人民都被作为奴仆分配给了王公大臣。至此,柔然政权最终灭亡,突厥政权继柔然之后成了漠北草原的霸主。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7)

灭掉柔然之后,突厥汗国的西境就与嚈哒人相接了。嚈哒人,史书记载,他们原来居住长城以北,称滑国。是中亚塞种人游牧民族与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在扩张渡过阿姆河之后,就与西方的萨珊波斯接壤而发生旷日持久的争战。就在这时突厥人出现了。而位于嚈哒西方的萨珊波斯这时也正处在中兴之主库萨和一世统治时期(531-57年)。他首先和拜占庭签署和约,解除来自西方的威胁:同时又积极与突厥联盟,从东西两个力向击嚈哒人。

据西方史料记载,在波斯与突厥联兵夹击嚈哒人的战役中,库萨和一世本人亲自統率波斯军队东进,而突厥方面则由室点密率领大军西进。突厥铁骑军队很快就攻略了阿姆河以北的嚈哒属国,甚至渡河直下,直捣嚈哒国的都城(在今巴尔赫附近),催毁了嚈哒的主力部队;波斯军队则主要攻取了阿姆河以南的嚈哒领土。此后波斯与突厥大致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嚈哒領土,阿姆河以南归波斯,而阿姆河以北的归突厥人。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的是阿姆河的界河作用,需要引起读者的注意。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7)

在灭柔然、破嚈哒人的同时,突厥还击败了契丹等政权,征服了契骨,并且在555年(西魏恭帝三年)南下,大破吐谷浑。自552年,土门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58年前攻灭嚈哒,不足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横跨万里这宽广,南自沙漠以北(西部地区南至阿姆河流域),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之深远的强大的游牧政权。

突厥汗国彼时占据漠北的时代,正处在我国历史上划江而治的南北朝后期,而江淮以北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先是东西魏,后是宇文周和高齐。借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此时雄踞亚洲北部草原的突厥就是亚洲的霸主。

所以,阿姆河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这是亚洲霸主与中亚强国的界河!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 【1】。东突厥(583年~630年)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

关于突厥分裂,佘太山的《西域通史》界定在隋文帝时期开皇元年581年,以沙钵略可汗攻打隋朝最终导致东西突厥分裂为界限。

隋末,天下大乱,东突厥在始毕可汗领导下,再度强盛,对长城以南地区处于优势,以致唐高祖为了南下争夺中原,对其称臣。而到了唐太祖李世民时期,随着中原大体安定,南北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贞观元年东突厥内部的薛延陀等部族反抗引发内乱,持续到贞观三年,加上此时北方天气恶劣,频年大雪,六蓄多死,太宗借机派李靖带兵征讨,贞观四年,630年,大败东突厥,生擒劼利可汗。

在生擒劼利可汗当年,太宗就在伊吾(今天的哈密)设立西伊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但是,西域门户虽然打开,占据河西走廊以南的吐谷浑政权仍然可以不时骚扰河西走廊地区。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又派李靖和侯君集大败吐谷浑,解除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的威胁。【2】

在这里需要给读者提醒的是,妫州的名字的正式的官宣,是在贞观八年。也就是李靖和侯君集大败吐谷浑解除西域要道威胁的头一年。

在这部分介绍中,提到与地理相关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阿姆河。数个在这里争霸的民族都和这条河产生了纠葛。那么阿姆河是否与我们的话题有关系呢?

脚注:

【1】直接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东突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7%AA%81%E5%8E%A5/9661133#reference-[1]-540309-wrap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六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8

【2】 这一部分关于突厥的史料内容大体都是依据佘太山《西域通史》相关段落摘编而成的。页数大体在115——116页,118页——120页,154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