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1月5日消息 (记者 费倩文)11月4日,腾讯WE大会每年都会传递出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思想,今年也不例外,今年WE大会的主题是“雅努斯之门”,在这场关于未来科学的盛宴里,八位演讲嘉宾带着我们聊了聊宇宙与生命中那些遥远的事,如暗物质、虫洞、多维空间、弦理论、脑科学和全新的物种等。此外,腾讯与自然集团推出的“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正式发布,第一年将关注脑科学领域,由腾讯打造的“救命的AI”也正式亮相。

“可穿越虫洞”之父、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作为开场嘉宾,他因对引力波探测做出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首次将虫洞设计为时间机器,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他和制作团队合作,向人们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宇宙黑洞“卡冈图雅”。

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虫洞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或许真的适合“星际旅行”。基普·索恩表示,不断地把虫洞打开,我们可以让土星的光线穿越、弯曲,我们就走到了仙女座,我们又通过虫洞回去,这么长的距离,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过去。

但是虫洞又会自毁,会崩塌,人类如何才能够避免这一点呢?基普·索恩认为,可以用特殊材料去把它填充,这是一种反引力的效应,能够去修复虫洞的侧壁。从另一点来看,虫洞并不会在宇宙当中自然产生,需要有高级文明有意识的去创造和维持,再填充特殊材料,虫洞才能存在。

接下来,基普·索恩又提到了引力波对于天文学的意义:过去人类所使用的观测手段都是电磁波,而现在我们可以去用引力波观测宇宙。

400年前,伽利略制造了第一个天文望远镜,他能够找到木星的四个卫星;三年前,LIGO第一次观察到了黑洞碰撞所形成的引力波。基普·索恩在演讲中表示,“往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电磁波给我们带来多少变化,往后400年,我们将电磁波观测和引力波观测结合起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

理论物理学权威丽莎·兰道尔,分享了在暗物质和额外维度领域的最新发现。她说:“在高维度空间当中存在类似膜的物体,它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意义有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膜世界当中,在高维度的世界当中,我们所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实都被聚集在了一张膜上。”这就是威丽莎和她的研究团队发现的隐藏维度的方法,叫做膜理论,这样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只能够看到空间中的低维度膜。

理论物理学权威丽莎·兰道尔

暗物质则是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所谓暗的东西,这里包括暗物质,它们就是物质,像其它的物质一样,它们也可以有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不能够跟光相互作用,涉及到宇宙的膨胀,这部分就是暗能量。她也澄清,我们把它叫暗物质,但它其实并不暗。而且她也觉得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的隐藏,因为我们侦测到了引力波的影响。暗物质还告诉我们,只有5%的宇宙才是由我们所知的原子所组成的。

她还介绍了可以看到暗物质的方法,包括用星系自转曲线、星系团、引力透镜、子弹星团等。它是可以侦测的,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太阳系甚至可能导致彗星撞击,其中的某一次可能导致了恐龙灭绝。作为哈勃望远镜、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等项目的参与者,马克·麦考林介绍正致力于推动“世界最强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升空。他表示,“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会帮助我们去了解宇宙,包括恒星的起源,银河系的许多神秘之处。”

欧洲航天局(ESA)科学与探索高级顾问马克·麦考林

詹姆士韦伯望远镜项目是美国太空署、欧洲航天局以及加拿大航天局的合作项目。在他看来, 这个已经有20多年开发历史的项目,是最雄心勃勃、最复杂的科学项目。据介绍,这个望远镜的主镜由18个镜片组成,主镜的直径有6.5米,重量差不多是哈勃望远镜的一半——6吨左右。另外,它能在低于室温的情况下运行,并且可以看到红外区域的星星。

谈及做这个项目的初衷,他表示“天文研究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太空中观测”。这个望远镜可以用来研究太阳系中的恒星和行星以及它们的形成,太阳系本身的形成和太阳系在这40多亿年的过程当中的演进。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覃重军,介绍了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案例。这一重大突破有望成为寻找衰老和癌症治疗方法的利器。他鼓励人们大胆探索,“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靠想象打开未来的一扇扇大门,第二天冷静下来选择其中正确的一扇。”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覃重军

2013年5月8日,他开始构想通过酿酒酵母来实现自己的计划,把它的16对染色体变成1条染色体,变成一条线形的然后再变成环形的,彻底打破它的界限。经过几年的研究后,他的团队创造了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案例,并把相关研究发到了8月份的《自然》杂志上的。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可以成为探索解决衰老和癌症疾病的新路。

在现场,覃重军还分享了他做科研的整个心路。其中一条是向伟人学习、大胆猜测,为此他曾在5年时间里,每天就是散步、思考、写作。练了5年功后,他发现现在比5年前的十个自己加起来都厉害。他还希望,科学家不只是做报告发论文,而是做出历史伟人的成绩。他甚至还尝试写了一条名言,“靠想象打开未来一扇扇大门,靠理性选择其中正确的一扇”。

数字医疗专家乔尔·杜德利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杜德利团队于今年6月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可能成因,他期待通过数据的积累,未来做出突破。他说:“我的梦想就是所有的诊所、病人都能够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进行信息的分享。”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研究所所长 乔尔·杜德利

中国脑计划领军人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全力推动AI与脑科学的融合发展。他说:“未来人工智能要进一步发展的话,就需从脑科学得到启发,包括机器学习的过程,怎么从脑启发的这个概念来设计新的计算模式,新的类似人脑的神经元结构的器件、芯片,甚至是机器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此外,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也介绍了腾讯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农业”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他说:“我们在很多领域开发人工智能,但是我们的激情在于,能够用人工智能推进医疗的发展。我们非常关心人的健康,我们有很大的激情希望能够优化大家的生活方式。”

网大为还展望了AI在星球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他以人类面临的粮食挑战为例,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领域,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准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农药和化肥消耗。目前,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UR)发起的一项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中,由腾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团队iGrow已进入决赛,目前该团队的种植效率已超过传统农业专家,正在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最传统的行业带来改变。

此外,腾讯还与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联合创立了“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该奖项每年关注一个不同的科学领域。2019年,该奖将重点关注“脑科学”,特别是颠覆性地改变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并将此转化为现实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包括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技术突破、预防和治疗大脑疾病的新颖技术等。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在发布奖项时说:“我们不要忘记,不仅仅要谈技术、学术研究,同时我们也要改变社会状况,让上百万甚至上亿人能够过得更好。”(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